第196章 赛后(2/2)
“当然,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同胞们的支持,今天大家的欢呼和喝彩我都听到了,谢谢大家!谢谢!”
他说完,对着全场鞠了一躬,欢呼声炸响。
记者都做出惊讶的表情,将手贴在耳边,回身看向观众席。
“是的,每位车手拥有如此热情的粉丝都会和你一样激动,我很高兴再次与大家一起见证了历史,我相信,当你踏入f1赛场的时候,一定感受到了非常多的压力。
“但是现在,你坚强的顶住了压力,并且站在了这里,再次祝贺你!”
“谢谢!”
f1大奖赛第三站,完美落幕。
事后关于这场不算精彩的比赛的讨论度并不低,首先是殖人们在攻击上赛的运营拉胯。
维斯塔潘停在大直道边上的位置本可以直接拉开护栏,半分钟足以解决的事情,足足耗费了整整三圈的时间!
这让原本有机会追击维特尔的kimi直接败于安全车,不然最后几分钟,还可以看看法拉利内斗了。
其次就是罗斯伯格在tr里对车队发脾气,认为汉密尔顿故意压车,并且在赛后的发布会中公开表示,汉密尔顿只顾自己的节奏,让车队包揽冠亚军变得有风险。
这确实是如此,跟在罗斯伯格后面的如果是驾驶着法拉利的吴轼,说不定还真能够看到一场漂亮的追击赛——这是吴轼粉丝们大肆宣扬的观点。
在吴轼本人看来,他不喜欢去假设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梅奔的w06除了在雪邦时稍显不适应,其余时候表现的都令人绝望。
赛车界单圈0.5s的差距,就已经算是拉开一个级别了。
所以说,罗斯伯格的抱怨,本质上是他没法追上汉密尔顿,他能够追上,就不会抱怨这些。
吴轼自然是无比期望他们两个碰个面,说不定就能美滋滋在后面捡皮夹了,可惜这场罗斯伯格更慢是不争的事实。
令公众没想到的是,尼基·劳达站出来挺汉密尔顿了,他认为小汉的做法没错,每一位车手都是自私的。
虽然现在汉密尔顿仍然领先,但年度冠军可是1分必争的,所以利用各种方式试图击败队友的做法完全没有问题。
最主要是,他觉得每一位车手处在那个位置,都会那样去做。
这话说得没错,吴轼也很认可,在赛场上讲友谊?那干嘛来比赛啊,表演表演得了。
最后,则是关于吴轼本人的议论,和他同为新秀的维斯塔潘、赛恩斯,哪怕表现的也足够优秀,却完全比不上他。
魔都站后,吴轼的总积分超越维特尔,排在了第二位,这着实令人大吃一惊。
要知道吴轼此时开着的赛车并不是围场里最快的车,甚至于不太像是第二快的车,但却能够拿到总积分第二名的位置!
大家对此的总结是,吴轼太稳定了!
比起总会出现失误的新手,他完全没有失误!
除此之外,稳定还指向吴轼驾驶的风格,在魔都站整场比赛下来,精准的圈速控制,精准的轮胎管理,无不让专业人士惊叹。
外网上大都是分析吴轼未来将取得怎样的成就的讨论,不少人已经将他和汉密尔顿第一个赛季进行比较,甚至于有人认为吴轼这个赛季的表现完全是超越汉密尔顿第一个赛季的。
毕竟老汉当时驾驶的赛车绝对是围场数一数二快的,而吴轼此时驾驶的赛车有马萨作为对比,能够看出也就围场第三的水平。
人快还是车快,在有队友作为比较的时候,可以轻易得出。
有的车手争冠总是和队友争冠,那就说明是车快,有的车手争冠总是和其余车队的强者争,那就说明是人快。
吴轼此时毫无疑问符合后者的定义。
而在内网,专业性的车迷们毕竟没有那么多,更多是讨论吴轼此时的风头和表达对其未来可能获得世界冠军的期待。
世界冠军这种事情,想想就令人激动。
也因为吴轼的影响,f1在国内的热度进一步爆发,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远比当时吴轼进入f1时各位热烈。
不少小白涌入后,也带动了老车迷去科普f1的小知识,诸如轮胎颜色和软硬程度的关系、每站要用两套不同配方的轮胎、为什么f1现在没有加油等等。
当然,吴轼是看不到这些情况了。
下一站巴林的练习赛将在4月17日开始,连续的比赛周,让车手们完全没有时间休息。
他连在国内逛逛的时间都没有,就前往了威队的总部,赛车的持续研发离不开车手们的反馈。
而更重要的是下一场比赛的调校。
每一站的赛道特性不同,所需要的调校也不同,而f1的调校往往非常复杂,有时候看到某车队神一场鬼一场,就是因为调校的问题。
短短四天的时间,吴轼和马萨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吴轼更累,他还要完成更多的体能训练,以此来强化身体。
周四中午,当吴轼和马萨休息时坐在一起,吴轼忍不住叹了口气。
“梅奔为什么能那么快?”
马萨看了眼自己的队友,喝着营养饮料,摇摇头道:
“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没有办法强化一辆赛车的,我们能够做的已经是极限了,不,应该说你能做的已经是极限了。”
他拍拍吴轼的肩膀,说道:“没有人能够比你做的更好了,我并不是个服输的人,但我在你这里只感受到不如你。”
吴轼有些尴尬,感觉马萨会错意了,他实在不是在凡尔赛,而是确实对梅奔的速度感到吃惊。
雪邦赛道的表现,一度让人认为梅奔不行了,结果看来,那只是梅奔不适应太热的地方——
仅仅是不适应而已,那一站,如果梅奔提前预留好轮胎,让老汉和公主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绝对没有维特尔和吴轼什么事情。
可惜没什么如果,f1本就是赛车、车手、策略、运气等诸多因素共同竞争的赛事,其中任何一环都很重要。
“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再快些”
“孩子,并不是所有车手初来f1就能够坐进最快的赛车里,你能够进入中游偏上的车队,已经是种幸运。”马萨打断了吴轼。
对于这话,吴轼倒没有那么认可了,他是有机会坐进梅奔的单体壳的,只可惜被各种奇葩的事情影响了。
“是啊,好好准备比赛,想太多有的没的,也不会对成绩有任何帮助。”吴轼说道。
两人起身,回到了测试房里,工程师依然在测算着数据。
这时,乔纳森喊道:“吴轼,过来。”
吴轼走过去,看到了电脑上密密麻麻的各种数据,问道:“圈速预测、轮胎衰竭预测.怎么有两个数据?”
“这是采用不同公式计算你不同跑法时情况的模型。”乔纳森道。
“什么?不同跑法?”
“对,你自己应该也清楚,在你状态最好的时候,那种驾驶简直跟设置好了参数的机器人一样。”乔纳森道。
吴轼挠了挠头,确实,在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他的驾驶就是这么精准,那个时候他的大脑里除了眼前的画面是画面外,其余都是各种精确的数据。
他知道每个弯道要转多少,每脚刹车要踩多少,每圈需要根据情况变化改变多少。
这估计就是乔纳森说的状态最好时的跑法吧。
“你能够自己控制吗?”乔纳森问道。
“能。”吴轼点头,这没有什么隐藏的必要。
“很好!”乔纳森兴奋起来,说道:“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