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意外的杆位(2/2)
记者的话让老汉脸色一黑,吴轼刚刚想偷笑两下,对于别人来说不错的第二名,对于此时的老汉来说并非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
结果他还没有露出笑容,记者就看向了他,让他立即控制住了面部表情。
“hi,吴轼,恭喜你,又取得了杆位成绩!在这比赛开始前,我记得你并不乐观,媒体对你的评估也不乐观。”
吴轼听到后,立马想到了b*c,眉头一挑,说道:
“嗯,当然,就像b*c说的,是不太乐观,但他们说的太难听了,所以我想我必须要用成绩反驳一下,证明他们都是群酒囊饭袋,总是发表些错误的看法和结论。”
吴轼毫不犹疑的回怼让在镜头外看着的詹弗妮无语抚额,怎么突然爆了啊?
记者也被这话搞蒙了,因为在他后边录制采访的就有b*c的人员。
看到那位摄像欲言又止,吴轼非常开心,这玩意抹黑自己就算了,还总是抹黑祖国,逮着机会肯定要狠狠嘲讽。
“在今天,马萨也取得了第五这个不错的成绩,这是否说明威廉姆斯的竞争力已经得到了提升?”记者继续问道。
“我认为没有,显然刘易斯和尼科都失误了,才给了我这个机会。”吴轼认真说道。
记者转而看向两人:“目前两位的积分相差仅仅1分,这场大奖赛会非常关键。”
“是的,非常关键,我会守住我的头排发车位。”汉密尔顿立即回应。
“守住?”罗斯伯格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向汉密尔顿反问。
老汉随即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存在问题,他毫无表情的顺着继续说:
“是的,守住,进攻前守好自己的位置,才是一位车手应该有的水准。”
罗斯伯格脸色一黑,这不是在阴阳他为了追击汉密尔顿,却给吴轼送了么?!
两人争斗的火气很大,吴轼坐在中间表示有些怕怕,故意往后仰让开位置。
他满脸无辜且毫不相关的表情让记者看着觉得有些好笑。
面对梅奔双雄的争斗,记者自然是乐于挖掘其中消息的。
吴轼就在旁边听着。
不过汉密尔顿和罗斯伯格也算是围场老人,着了一道后,注意管理语言,基本不会漏给记者什么大八卦。
排位赛后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再次拿到杆位的吴轼又成为了f1的头版头条。
大部分媒体都在夸赞,除了英媒,这个岛国的媒体,称这是“意外降临的杆位”。
国内媒体也相继报道了吴轼再夺杆位。
新闻采用的封面图正好是吴轼满脸无辜坐在中间,老汉和罗斯伯格互相看着争锋相对的那个画面。
不少网友看了都直呼“太欢乐了,吴轼可怜兮兮夹在两人中间。”
排位赛的结束,比赛才真正开始。
红牛环是条充满着超车机会的赛道,ptw的机会恐怕会很小。
吴轼自然知道这点,在车队会议上自我调侃说道:“我岂不是有可能成为最多杆位最少ptw的车手了?”
原本凝重的氛围也稍稍放松。
乔纳森一直是心态轻松的践行者,他并不认为无限给车手施压,就能够得到好结果。
他更倾向于车手保持正常的心态反而能够获得最佳成绩。
所以他紧跟着吴轼的调侃说道:
“你已经成为最年轻的最多杆位最少ptw的车手了。”
众人跟着笑了笑,罗德里戈说起来后续的策略也略微放松。
“明天的温度稍稍提高,但依然很低,所以对轮胎的损耗不太高。
“我们考虑的依然是一停,窗口大概在32-37圈间。”
能够用刷过圈的超软胎跑40圈,足以证明正赛对轮胎的压力确实相当小。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守住位置,或者说我们要选择先进站,还是选择后进站?”
吴轼听到这话,立即说道:“梅奔的策略更倾向于前车先进站。”
前车先进站,可以避免被后车undercut掉,这无疑是很重要。
众人有些犹豫,头车先进站,会不会被梅奔overcut掉?
梅奔在干净空气里的速度好于威廉姆斯很多,这是众人非常顾虑的事情。
大家默默无声的比对着数据,直到最后,罗德里戈才说道:
“我们策略组给出的意见是晚进站,避免被overcut。”
“好,那策略基本没有变动,超软、软一停。”克莱尔直接拍板
当基本策略定下来,策略组便开始研究基于此的多种策略,和遇到事故后的计划。
别看红牛环简单,但事故概率还挺高的。
“我们预测明天出现黄旗的概率在70%以上,可以说出现黄旗的概率非常大。”罗德里戈将数据报告拿了出来。
根据策略组的数据,讨论继续。
大会开完,然后是小会。
等到晚上六点半,会总算是结束了。
吴轼也得以出来放松下,维斯塔潘那边正好也开完了会。
对于这种会议,潘子还是很认真的,别看他有时候憨憨的,研究起策略规则来,也是一等一的好手。
“明天一停?”潘子毫不顾忌问道。
“你准备二停?”吴轼反问。
“当然不,你准备第几圈进站?”
“嗯,第70圈。”吴轼回答道。
“哈哈哈。”潘子笑着拍了吴轼几下,转而有些认真说道:
“5号弯前,都是超车的好地方。”潘子说道。
“嗯,我知道。”吴轼点点头。
潘子却没有停下,走到随便一处黏贴了赛道图的地方,开始讲解。
红牛环回归第二年,大家对于其的了解都非常少——红牛除外。
潘子的实力掩盖了其作为车二代的背景,此时若说谁能够获得更多的赛道数据,非这些红牛的人莫属。
吴轼认真听着,红牛环毕竟和二十年代相差很大,有些地方的比赛“巧思”还得本地人来解说。
两人才聊了会,头哥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
看到两个小伙子在这里讨论赛道,他兴致勃勃加入了讨论。
可惜,这条赛道回归前要追溯到本世纪初,那还是车王的时代。
头哥依然记得,2003年的奥地利大奖赛,舒马赫夺得这站冠军时的场景。
他笑了笑,围场里已经涌现出了新一批顶尖车手。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他不介意给这些晚辈提点,在他看来不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
他的年岁渐长,在迈凯伦蹉跎一年,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坐进争冠车里了。
将感慨抛诸脑后,头哥讲起了自己对于这条赛道的理解。
2003年的红牛环和2015年的红牛环已经是两个玩意。
不过头哥毕竟去年也跑过这里,再加上丰富的经验,对于赛道理解还是有独到的地方。
赛道理解是个很玄乎的事情,就像普通人的车感一样。
如果没有人点拨,很容易被惯性思维阻碍,无法理解透彻赛道。
“受益匪浅。”
吴轼由衷说道,凭借逆天的车感,他能够发挥到极限——
但这种极限是基于他对赛道的理解,如果理解越深刻,那么极限会更加极限。
头哥对于2、4、6号弯的理解都跟他不一样。
比如说2号弯,这个极快速的左手弯,他认为是不需要单独标注的。
而头哥却认为,2、3号弯是个组合弯。
因为2号弯的入弯时机和速度直接关乎着进入3号弯的状态。
但2号弯又是个高速弯,所以这里面的细节之处颇多。
比照赛道上的小细节,什么时候赛车要到什么位置,都是需要车手仔细思考的。
三人讨论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
吴轼脑子里回想着头哥给出的建议,决定在模拟器上试试。
可惜这属于车队的高级定制模拟器,如果可以联网,他敢保证,潘子一定也上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