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灵田的问题(1/2)
第126章 灵田的问题
自田间回来后,宋启山看到门口站着两个中年男子。
都是四十来岁的样子,一身彪悍气息,看起来像军伍中人。
见到宋启山,两人都立刻跪下:“江正豪拜见太师!”
“江正亮拜见太师!”
这二人,正是江云庆的孩子。
当年江云庆用一家人的性命,换来宋家护住两个孩子周全。
后来宋念丰把他们带去军中培养,眨眼间便是二三十年过去。
如今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一个做了百夫长,一个做了旗长。
如此成就,只能算中规中矩。
他们的武道天资比不上父亲江云庆,谋略比不上叔父宋念丰。
再加上宋念丰对他们要求严格,绝不允许任何人对其有特殊照顾。
江正豪能做到百夫长,成为正式的武官,已经算是不错了。
宋启山走到跟前,让二人起身。
仔细看了看,道:“越来越像你们爷爷了。”
谢玉婉也连忙走过来,拉着二人问道:“怎这么多年都不回来?可吃饭了?”
兄弟俩离开后,这是第一次回来。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生怕一回来,便不由自主想起爷爷奶奶和父亲惨死的样子。
对宋家,他们充满感激。
知道当年之事,逼不得已。
这次回来,也是宋念丰逼着他们回来的。
战事已经了结,虽说朝廷准备过段时间,派兵出征西北荒漠,一举平定西北王庭之乱。
但宋念丰觉得,是时候让他们回来享福了。
以两人的能力,在军中继续待下去,未必有多好的前途。
倒不如回宋家庄,做个民兵教头之类的。
像汤运良他们几个,已经晋升为兵营守备,千夫长之类的。
但过几年,同样要及时退下来,把位置交给更有能力的人。
宋家对身边亲近人,总想安排的更妥当些。
江正豪和江正亮不敢忤逆他的意思,只好从军中退下,回了老家。
初回宋家庄,所见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匪夷所思。
这里的变化,和儿时记忆完全不同。
道路结实又宽敞,农田里各家佃户辛苦劳作,却满脸笑容。
宋家,这个曾经和他们家并驾齐驱的小家族,如今竟然成了大周王朝首屈一指的豪门望族。
以前他们喊宋启山叫宋爷爷,如今只敢称太师。
即便谢玉婉这样的老妇人,他们也很是拘谨。
毕竟这位乃当朝一品诰命,慈懿护国夫人。
虽无官职,可就算六部尚书来了,也得主动行礼,不敢有丝毫怠慢。
宋念丰在军中,宋念顺去搞什么武林盟主的事情。
宋念云和宋念守,一个在秋谷城,一个带着宋承奕去管理各地产业。
如今宋家认识这两兄弟的,只有宋启山和谢玉婉夫妇,以及长孙宋承拓。
至于宋承业,宋承燊等人,虽与他们同辈,却从未见过面。
见二人实在拘谨,说话都不敢说。
宋启山心知,地位变化,带来的人际关系改变,是正常的。
若江正豪兄弟俩如今面对他,还敢像从前那般咋咋呼呼的,才是奇怪。
“拓儿,你与他们兄弟俩相熟,便招待一下吧。燊儿,你跟我过来。”宋启山道。
宋承拓和宋承燊连忙应声,一个拉着江正豪兄弟俩去旁边叙旧,一个跟着宋启山进了屋。
即便面对黑黢黢,与老农无异的宋承拓,江正豪和江正亮依然很是局促。
宋承拓拉着他们来到牛棚,伸手拔了一堆稻草。
老黄牛慢腾腾的站起身来,用硕大的鼻子在宋承拓身上拱了下,然后才撕扯着稻草咀嚼。
它的体型庞大,如今已经超过四千斤,站起来比成年人还要高出半个身子。
两只牛角又粗又长,好似两把钢刀挂在脑袋上。
江正豪和江正亮看的满脸骇然,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巨型的黄牛。
宋承拓一边喂草,一边道:“这头牛,就是你们以前见过的那头,一直活到现在。”
“怎么可能!”江正亮下意识发出惊声。
宋家的老黄牛,他是知道的。
被宋念丰带去军中时,最少也得有十几岁了。
寻常黄牛,能活个十几二十年已经算了不得。
这头如果就是当初见过的,岂不是已经有五十岁了?
“没什么不可能,这种事还能骗你们不成?”
宋承拓说着,又拽出两把稻草,分别塞到兄弟俩手里。
拉着他们去喂老黄牛,同时道:“时间过的很快,但有些事,始终没变。”
正说着,两个儿童跑过来。
到跟前后,先好奇打量了下江正豪兄弟俩,然后才对宋承拓道:“爹,我们想去县城玩。小婶喊了我们好多次,说秉敛一个人好无聊,让我们陪陪他。”
宋秉敛,就是宋念守大儿子宋承岳的长子,今年刚满六岁。
虞家武馆在几个月前,便连夜换成了宋家武馆。
倒不是贪什么便宜,而是原来说过要把武馆当嫁妆。
虽说宋家一直不在意这件事,宋念守本人也坚持继续保留虞家武馆的牌匾。
但毕竟形势不同了,如今的宋家,是大周王朝第一家族。
若让人知道自家答应了武馆做嫁妆,却连名都不改,岂不是让人笑话宋家?
他们可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得益于宋家的名气,来武馆学武的人越来越多。
人多了,事也多。
不管虞凝芙还是大儿子宋承岳,二儿子宋承初,都忙着武馆的事情,哪有时间带孩子。
宋秉敛每日在武馆只能自己练习桩功,学习知识,练字。
也算充实,就是枯燥。
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生活太没意思了。
宋承拓的两个儿子,宋秉义和宋秉谦,不像父亲那么喜欢种地,总想着出去玩。
这让宋承拓很不满意,他觉得儿子就该和自己一样,把家里的田地管好。
整天想着玩,玩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