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浪潮,即将启航!(1/2)
第148章 浪潮,即将启航!
两人正聊得热络,李子运突然抓起桌上的电话,转了三圈接线盘才接通《收获》编辑部:“晓琳吗?许成军在你那儿不?
我们看了他的《八音盒》手稿,想请他来聊聊后续修改,还有……想问问他对‘新时期文学该往哪走’的想法。”
电话那头的李晓琳笑着回话:“巧了,他刚跟我改完《希望的信匣子》的结尾,正在我家吃晚饭呢。我喊他听电话——成军,《沪上文学》的李主编找你,说你那本没发表的《八音盒》,他们越看越喜欢!”
许成军接过听筒时,嘴里还沾着点红烧肉的油星。
他刚跟李晓琳敲定《希望的信匣子》,听见《沪上文学》提《八音盒》,赶紧放下筷子:“李主编好!后续改稿我这没问题。”
“也不需要怎么改!”
电话里的李子运声音都亮了,“咱就聊聊怎么能更符合读者的需求,不过你这脑子,咋就能这么贴生活?”
挂了电话,李晓琳递给他一块热毛巾:“你现在可是沪市文坛的‘香饽饽’啊,成军!”
许成军擦了擦嘴:“香饽饽更得谨慎一点,总要写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才对得起别人的期待。”
下午,许成军跟着李晓琳往《沪上文学》走。
武康路的梧桐叶还没落尽,金黄的叶子铺在青石板上,巴老的住处就在不远处,李晓琳指着路边爬满藤蔓的洋房:“我父亲常说‘文学要讲真话’,你写《八音盒》,就是在讲真话——不回避历史,也不苛责普通人。”
许成军戴着顶旧草帽,帽檐压得低,遮住了晒红的脸颊:“我就是不想躲着写。陈建国不是英雄,也不是坏人,他为了救母亲犯过错,后来用一辈子赎罪——这样的人,交给谁来评判?”
路过沪市戏剧学院时,李晓琳忽然停下脚步:“这是我的母校,以前学文学系的时候,老师总说‘文学要沾着烟火气’,你现在做到了。”
“你学文学系,咋去《收获》当编辑了?”许成军好奇。
“学文学的,不就是想帮好稿子找到读者吗?”
李晓琳笑着反问,“你学宋代文学,不也写《红绸》吗?”
许成军摊手:“你说得对,我没话说。”
到了《沪上文学》编辑部,周杰人和李子运早等着了。
刚坐下,周杰人就把《八音盒》手稿推过来,上面画满了红圈:“这稿子啥时候能定稿?我们想下期就发!”
许成军翻着手稿,忽然抬头:“我想再去红旗机械厂看看,跟那位阿姨聊聊审查后的日子。朱冬润先生说‘做学问要沉下去’,写小说也一样,没见着真的,总觉得不踏实。”
李子运和周杰人对视一眼,眼里满是赞许:“就该这样!现在不少作家坐在家里编故事,你却愿意跑工厂。
这就是你写的稿子能打动人的原因。需要帮忙联系工厂,跟我们说!”
许成军:“如果能有联系渠道那就再好不过了。”
李子运忙说:“没问题,给你安排在这周末如何,不耽误你上课?”
周杰人:“不过你这篇小说倒是场景很适合拍电影。”
许成军:“发出来之后看看影响吧,兴许呢。”
——
《浪潮》创刊号定于11月25日正式发行。
这一段日子,浪潮文学社的社员们为了创刊号的发行,不少人都是通宵达旦。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既有着21世纪大学生的敢打敢拼,更有着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淳朴和勤奋。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起于微澜之间。
许成军这段时间组织的文学讲座、文艺沙龙等传播的现代文学写作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浪潮》创刊号汇集了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学生文学作品。
复旦中文系大一新生邵普创作的诗歌《一起去夏日的游泳场》。
以“夏日的游泳场/荡漾着一片清澈的向往/那里可以尽情地伸展四肢/可以愉快地脱下/形形色色的拘束的衣裳”的细腻笔触,让许得民第一时间便决定将其收录。
华东师范大学1978级生物系学生朱平、盛晓鸣、朱勇、方国富的《我们见到了邓副主席》,原本刊登在1979年9月11日的华师校报头版,后被《人民日报》等报刊广泛转载。
但被《浪潮》“感化”,收录到了浪潮创刊号中。
林一民受许成军“时间循环体”理念启发创作的科幻短篇小说《2023》,虽在叙事文学性上尚有提升空间,但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其科幻构思已属难能可贵。
此外,张维为的报告文学《见闻》、景小东的诗歌《青春》,以及原发布于复旦诗社的作品《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等,也一同收录其中。
这些风格各异、情感真挚的学生作品汇聚一堂,共同支撑起《浪潮》创刊号的文学厚度,也鲜明彰显了其“学生社刊”的独特属性。
当然,这也离不开许成军的贡献。
诗歌有三首,是从《沪上文学》回来时,被许得民催稿催的。
当时他提笔顿住良久,任思绪纷飞。
凤阳许家屯的麦浪、队长塞给他的红薯、许晓梅蹲在灶膛旁烧火的侧脸,还有苏曼舒昨天熬浆糊时,袖口沾着的面粉。
这些“坦然无求”的瞬间,即使到了现在也让他足够心动。
于是《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的句子顺着笔尖淌出来:“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他想写的不是超脱,是对平凡的珍视。
就像陈建国用一辈子赎罪,就像社员们熬夜糊信封,这些“在生命里生长的东西”,才是最该歌颂的。
写到“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另一半交给别离”时,他想起第一次在资料室见苏曼舒,她抱着《宋词选》站在阳光下,发梢沾着点桂香。
想起大哥许建军从前线寄来的信,说“守着边疆,就像守着家里的红绸”。
相逢与别离都是日子的底色,坦然接下,才是活着的模样。
他把稿纸往旁边挪了挪,目光划过“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
这热忱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那些在岁月里认真生活的人,包括他自己。
写诗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
情到深处,一往情深。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作者:许成军
如同云朵把自己交给了蓝天
一片叶交给了春秋
如同蜂蝶把自己交给了期
露把它的梦交给了清晨的草茎
像是雪把自己交给了苍茫的原野
原野把故事交给了日出日落
我就这样把自己交给了一座小城,交给它
朝朝暮暮
把一半的情交给热烈的相逢
另一半交给别离
我喜欢这样坦然无求地活着
一身热忱走在时光的阡陌上
我歌颂还能在我生命里生长的东西
如同微笑拥抱一些意外的馈赠一样
/
搁下笔想歇会儿,目光却落在桌角的《宋代文人题跋文研究》初稿上。
最近总有人问他“为啥不写热门的伤痕文学”。
可他想起朱冬润先生说“做学问要沉下去”,写诗歌也一样。
文坛上不少人学着西方的“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却忘了自己是谁。
就像风只想做风,他也只想写自己懂的、信的。
于是《纯粹的我》的句子突然冒出来:“人想成为山或海/虫想要拥有铠甲/马梦想成为奔雷/但是风除了做风不想成为任何别的”。
他想写的“纯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不迎合、不盲从。
写《红绸》不喊“保家卫国”的口号,写《八音盒》不把陈建国写成“坏人”。
写诗也一样,不堆砌辞藻,只说心里话。
于是
《纯粹的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