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成本控制(2/2)
目前来看,短期內恐怕还只能依赖日本本土的供应商。”
他摊开手中的另一份资料,上面列著几家潜在的晶片供应商和他们的技术特点。
“我详细研究过,以1987年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產业格局,无论是香港还是弯弯,都还没有能够获得z80这类相对成熟cpu授权,並且能够稳定量產的晶圆代工厂。”
“华科电子虽然拥有4英寸晶圆生產线,他们的工艺水平(3-5微米)理论上可以覆盖z80的6微米製程需求,並且具备一定的封装测试能力。”
但他们缺乏cpu的实际生產经验,更重要的是,没有ziog公司的正式授权。即便华国政府愿意大力扶持,承担良品率爬坡的巨大成本,没有授权,一切都是空谈。”
两位董事微微点头,这些信息他们也有所耳闻。晶片產业的技术壁垒和专利授权,是绕不过去的坎。
中山拓也话锋陡然一转,目光中闪过一丝锐利。
“不过,眼前看似无解的困局,或许也隱藏著转机。”
“两位董事应该也关注到了最近国际上的一件大事一一东芝事件。”
寺內董事和波多野董事的眼神立刻专注起来。
美国以东芝机械公司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规定,向苏联出口高精度数控工具机为藉口,正对东芝集团乃至整个日本半导体產业施加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提高关税、限制市场准入、技术转让审查,一系列组合拳打得日本相关產业叫苦不选。
“这表面上看,是日本半导体產业的一场危机。”
中山拓也的声音压低了几分,带著一种洞察先机的敏锐。
“但对我们世嘉而言,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他停顿了一下,给两位董事消化信息的时间,然后拋出了一个他们未曾设想过的战略构想。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们可以利用当前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制裁下的困境,以及日元持续升值带来的產业外移压力—”
“由我们世嘉出面,或者通过两位董事旗下的关联公司,积极推动甚至直接参与投资,去『鼓动』我们的晶片供应商,例如东芝,將一部分中低端晶片,比如z80,或者其他一些技术相对不那么敏感的逻辑晶片的產能和技术授权,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且具备一定產业基础的地区。”
“比如说——弯弯。”
“弯弯?”
寺內董事和波多野董事几乎同时挑了挑眉毛,眼神中充满了惊讶。
这个思路,太跳跃了。
“是的,弯弯。”
中山拓也肯定地点头。
“据我所知,弯弯当局对於发展半导体產业雄心勃勃,也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
“我们可以特別关注一下,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叫做『弯弯积体电路製造公司”,也就是台积电。”
“或者,寻求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联华电子”,也就是umc,进行授权代工的深度合作。”
“这样做,不仅能为我们世嘉未来获取低成本、供应稳定的晶片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有效分散供应链过於集中的风险。”
“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们是在为自己培育一个更具成本优势的晶片供应生態。”
寺內董事和波多野董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中山拓也的这番话,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採购或代工范畴。
这几乎是在建议他们,参与到区域半导体產业格局的塑造中去。
这种“曲线救国”甚至可以说是“產业孵化”的战略构想,让他们感到既震惊又隱隱有些兴奋。
“拓也君,你的意思是,利用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
波多野董事问道,他显然捕捉到了关键。
“没错。”
中山拓也的语气十分篤定。
“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日本在其中註定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以美国人的行事风格,这种压力在短期內,甚至未来好几年,恐怕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
“所以,將部分非核心、但用量巨大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晶片產能向外转移,寻求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灵活的合作模式,对那些承压的日本半导体企业而言,也是一条不得不考虑的出路。”
“这个方案,绝对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和研究。”
两位董事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这个大胆计划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