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徐庶:我愿意!(1/2)
第220章 徐庶:我愿意!
这事,陈瑀和刘邈谈过。
王朗和刘邈谈过。
甚至在刘表临终前,也与刘邈谈过——
“你,究竟要做什么?”
匡扶汉室?
若只论匡扶汉室,那没有人比刘备更加赤诚了,即便是刘邈自问也不能和刘备相比。但刘备最后并不能被称作赢家。
彻底消灭权贵?扫灭世家?
若论此事,没有人比张角那个受万人敬仰,百万信徒同时在八州发力的大贤良师决心更大。
但张角毫无疑问还是失败了。
剩下的,无非就是两条。
要么如袁绍,与世家联为一体,不分彼此。
要么如曹操,稍微打压一下,用宗族和寒门子弟以做制衡。
前者,连官渡之战这个坎都没有过去。
后者,虽有数十年基业,可最后却是三家归晋,五胡乱华。
几条道路,都走不通,也走不远。
所以,刘邈得像高祖刘邦、世祖刘秀那样,找一条能够让现在大部分人满意,同时也团结大部分人的路去走。
高祖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保证让已经经历了数百年战乱的华夏百姓步入太平。
世祖刘秀,指洛水为誓,以仁义为基,在王莽之乱那个道义崩塌的乱世重新竖立道德准则,稳定士大夫濒临破产的信仰心智。
而现在,刘邈得出“耕者有其田,劳者有所得,老者有所养”的结论。
被兼并土地,不能休养生息的平民百姓。
被垄断上升通道,无法步入仕途的寒门学士。
后汉两百年来,这两类人应该是被逼的最惨,同时也是现在最想改天换地的主力。
而最后的“老者有所养”,一方面依旧是继承大汉以忠孝治国的道德方针,不让道德节操忽然出现魏晋时的断崖式下跌,尽量维持秩序;另一方面则是争取原本那些“三老”的支持。
三长取代三老,已经是势在必行。
但总不能让这些老人一夜之间从云端落到低谷,成为受人欺凌的主。
所以官府适当的补偿和供养,其实是相当有必要的。
而且无论怎样,“尊老爱幼”这一最基础的道德标准,官府也有义务去宣扬,去完成。
如此,将这三类人团结在身边,刘邈也就有了取胜的希望,有了战胜敌人的决心!
……
刘邈的声音极大。
高台下面,很快就有人听到了刘邈与荆州父老约定的三件事。
口口相传,这三件事很快便传过江边,传到此地所有士人百姓的耳中。
出身贫寒,因而被迫逃难到荆州的石韬怔怔道:“耕者有其田……”
曾经犯法,改名后却依旧不被荆州士人接纳的徐庶喃喃道:“劳者有所获……”
出身显赫,其父乃是之前被李傕、郭汜乱军杀死太尉崔烈的崔钧低头道:“老者有所养……”
孟建听到这三句话后,亦是长长一叹:“刘骠骑,好个刘骠骑!”
“从此以后,这大汉的天,真的要变了!”
从说出这三句话后,刘邈注定了,再无可能与那些世家豪族妥协。
就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样。只要不能将之前那个世家主宰了两百年的后汉彻底打碎,这天下就不可能出现太平!
因为刘邈喊出来的东西,实在太吸引人了!
至少孟建就发现,自己身边这三个好友绝对已经心动!
总共四个人,刘邈的许诺中就覆盖了三个……
这样的号召力,已经堪称恐怖!
他们,还仅仅是士人。
此时更加躁动的,是周围的荆州百姓!
躁动的氛围几乎一点就着!
大家都知道,高祖的约法三章是什么。
大家也都知道,世祖的洛水之誓是什么。
大家更知道,耕者有其田,劳者有所获,老者有所养是什么!
“刘使君万岁!!!”
“刘骠骑万岁!!!”
“主公万岁!!!”
“陛下……”
嗯!?????
徐庶几人惊恐的看向周围,但发现刘邈之前的布置还算妥当,有大量士卒在维持秩序,所以并未彻底崩坏。
不过几人还是快速离开了此地,生怕被已经狂热的百姓卷入其中出现什么意外。
徐庶年少时当过游侠,体格还算健壮,所以硬生生是挤出一条道路。
“呼~~~”
徐庶狼狈的整理着身上的衣衫:“合该让孔明也来看看这一幕!”
“是啊,发生这种大事的时候若是不能亲眼目睹,简直会抱憾终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