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作品和作死(2/2)
“李子成,去京城的时候,一起走啊!”
李子成也没回头,只是隨意摆摆手,那叫一个瀟洒。
有他的参与,电影剪辑速度很快,就是他要的风格,让李庚和贝聿成有点担忧。
“你这么剪,剧情是不是太紧凑了一些?许多地方不仔细看,很容易就错过了。”
李子成放下手中的胶捲,决定趁机给父母灌输点新东西。
“电影就是靠故事取胜的,而故事如何能精彩呢?跌岩起伏的剧情,峰迴路转的展开,还有就是节奏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您二位没少看好莱坞的內参片,应该发现了好莱坞已经有这种趋势。不出意外,將来也会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一部电影,满打满算,充其量也就一个多小时而已。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故事架构,节奏就至关重要。最起码不能让观眾看的昏昏欲睡,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李子成可没少看,包括谢縉导演的《牧马人》。
怎么说呢·——·
电影是好电影,立意也很不错,色彩和画面也颇有可取之处。就是节奏太慢了,比起精彩的故事,更像是徐徐展开的生活画卷。
这种毛病一直贯穿这些导演的始终,即便二、三十年后也不曾改变。
就比如谢縉执导的《鸦片战爭》,明明是大製作,但就是看的人沉闷无比,完全抓不住重点。
那场失败,也给了谢縉巨大的打击。
在那之后,谢縉不甘心失败,又拍了一部《女足九號》,力图突破自己的藩篱。只可惜,他的年纪和精力已经支撑不了他的雄心,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一代名导,至此落幕。
如果说谢縉有节奏上的不足,起码还能讲好故事。他后面的张一谋、陈凯戈等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就更过份了,连故事都讲不好。
这是李庚和贝聿成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虽然在此之前他们饱受行业风气的薰陶,肯定有见识不足的问题。但李子成觉著,在自己的干预和影响下,他们应该可以转变。
毕竟他俩还是导演界的新人,渴望成功和被认可的心思下,是愿意去主动改变的。
就是怕说不清,否则的话李子成都想將大卫·霍华德的《基本剧作法》弄出来一份,
让他们感受一下好莱坞的商业片是怎么拍的。
李庚和贝聿成顺著他的讲解,就著胶片感受了一下剧情,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李子成的剪辑之下剧情確实看点十足。
他们还不知道,这种事情在后来有个叫法:全程没有尿点。
相比起剪辑室,李子成去的更多的地方,其实是混音室。尤其是在现场录製的多条枪炮声的音轨,只有他知道怎么弄。
一开始,混音师还觉著他是在胡闹,颇有些不愿意合作。在李子成塞了一包上海牌香菸后,这才捏著鼻子听从指挥。
不过等混音完成后,这货就只剩下了目瞪口呆。
狭小的混音室里,枪炮隆隆,震耳欲聋。每响一下,他都要哆嗦一阵。
“我滴老天爷啊,我还以为真在打仗呢。”
李子成嘿嘿一笑,倒也没有多么的得意。
“张叔,这段音轨帮我多录製一份。”
长影厂是大厂,財大气粗,加上又是国营厂,所以这里的人都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对东西不太珍惜。
李子成敢保证,他弄的这段混音音轨,如果他不要求多录製一份的话,过后指不定扔到哪个角落去,根本找不到的。
但这种枪炮声特效,其实可以反覆在许多影视剧当中使用的。
既然不能指望厂里,他就打算自己保存一份。
时间接近五月,剪辑的工作也开始进入尾声。幸亏现在是胶片时代,剪辑都是线性的,所以难度不大。
如果换成数字时代的非线性剪辑,技术上更先进了,效果也更加出眾,但也更加耗费时间。
看看差不多了,贝聿成便给朱石茂、龚雪等人去信,让他们来长春为电影配音。
而赶在演员们到来之前,李子成要做的,就是將字幕弄出来。
“吴大爷,给片中的每句台词都配上字幕,应该不难吧?”
吴自然抬头,將他从头到脚看了足足五遍。
“喏,你来写。”
这年头的字幕,都是完全手工写的。要是给片中每句台词都配上字幕,那工程量堪比写一本鸿篇巨製了。
吴自然没抽他,都算是爱护晚辈。
这老头,一点都没有为革命积极奉献的精神。等哪天去你家里,非得摸几幅字才能补偿。
吴自然除了是长影的字幕师之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字,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快点,都要做哪些字幕?”
吴自然可不知道他惦记上了自己的字,开始催促起来。
李子成不敢怠慢,將所有的演职员写出来,交给吴自然的时候,又有了一个想法。
“吴大爷,你说,等所有演职员的字幕过去后,就在正片开头,放上『李子成作品”五个字如何?”
“呵啊——”
吴自然冷笑不止。
“不如我给你写上『李子成作死”五个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