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恰逢其会(2/2)
“师傅,收穫到了伐?”
程乃姍顾不得气喘吁吁,趴在摊子上搜寻起来。
“有的有的,我拿给你。”
摊主知道她是学校的老师,说话很是客气,同时將收穫递给了她。
程乃姍道了谢,拿著书刊回到办公室,直接阅读了起来。
那个远在长春的小亲戚著实恼人。
自己这边还一篇文章没出来呢,他居然都发表了长篇。之前还是上海文艺,她不觉得有什么。但现在换成了收穫,老实说让她有些气馁。
她有心从事文学,自然对国內各大刊物都有过研究。
收穫是什么水准?
她可从未奢望过自己的文章可以发表在上面。
当她打开杂誌,看到头版就是《闯关东》后,呼吸不免一顿。
收穫的头版,巴老的书评,待遇这么高吗?
如果说刚才买书的时候,她还抱著审判的態度。那么现在的她,已经生起了拜读的心思。
同一时间,京城,侨办。
秘书悄悄的走进来。
“廖老,本期的收穫送来了。”
“哦?快,拿来给我看看。”
廖老从案读当中抬起头来,根本不掩饰面容中的笑意。这让秘书著实吃惊,也在心里记了一笔。
要知道这样的大领导,许多时候都是喜怒不形於色的,就怕下面的人揣摩上意。
现在廖老这么高兴,足以说明那个在收穫头版发表文章的小傢伙是很有东西的,必须得谨慎对待才行。
待秘书出去后,廖老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杂誌。
巴老的书评在许多人眼中珍贵无比,但廖老却直接忽略,他只看文章。
不是他不尊重巴老,而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巴老的书评,是文学界的事,影响力也只会局限在文学界。但身处他的位置,他要考虑的是更高层次的问题。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唯有时间在慢慢流逝。当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杂誌时,廖老才赫然发觉,原来已经天黑了。
不过身体的疲惫,根本无法掩盖精神上的愉悦,
“呵呵,到底是年轻人,这股子朝气蓬勃的劲头,难得啊!难得!”
他想了想,將秘书叫进来。把杂誌交给对方的时候,特意吩咐道:“送到海子里去,
一定要让老人家看到。”
秘书大吃一惊,浑然没想到一篇文章居然会直达天听。
他不敢怠慢,连忙转身离去。
廖老喝了一口茶,脑海里翻涌著访美期间的所见所闻。再转首窗外,不知何时,已然奼紫嫣红,春风浓郁。
“这样才对嘛!中国这艘大船要调头嘍,就应该有与之匹配的號角声。总是哭哭啼啼地怨天尤人,徒增烦躁啊。”
当天晚间,这样的一段话从海子里流传出来,迅速被每一个有心人听到。
然后喜好文学的人们就发现了一个惊恐的现象一一收穫买不到了。
无论去哪个书店,无论问哪个报亭,没货,全都没货!
至於各地要求加急配送的电话,早已將收穫淹没。许多正常的工作都已经无法展开了,从李小琳以下所有人,全都在接电话、接电话,接的昏天黑地。
上厕所都成了奢侈的休息时间,结果碰到同事,第一句话就是喂,然后相视苦笑。
但苦中值得高兴的就是,第二期的收穫销量呈直线暴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卖出了近百万册,並且还没有到达极限。
“有没有问过,销量增长的原因?”
巴老也很关心这件事,特意来到收穫坐镇。
李小琳揉揉额头,倒也不是两眼一抹黑。
“问过了,基本上是许多机关单位集体订购的,都说是拿回去学习其中的精神。真是的,明明一篇小说,倒成了学习文件。”
了解到了原因,巴老已经猜到风向从何而来,但是没有当眾说起。
这种事,还是不要告诉社里的人为妙,否则的话他们做起工作来恐怕要束手束脚。
就这样,《闯关东》一下子成为现象级的文学作品。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么多的读者对於作品的感悟也是多种多样。
各级公职人员联繫到那番话,再看看《闯关东》里各个人物的闯劲,哪里还不知道上头的深意?
文学界眼中的《闯关东》则是开创了一种新式的文学风格。
这种文风和当下的文坛截然不同,带著一股子锐气和荒诞,使得文中的情节每每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展开。
看起来荒诞不经吧,但是细细品味,又总是能够找到现实的影子。
就在许多人摸不著头脑的时候,王濛在人民文学发表了评论,第一次指明《闯关东》
里运用了在拉丁美洲大行其道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这一下不得了,许多作家都震撼难平。
想不明白一个十九岁的少年作家,为何能將外国的先进写作手法吸收的这么快、这么好?
一时间,李子成这个名字,成为了中国文坛大肆討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