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不一样的观点(1/2)
第135章 不一样的观点
这一次的研討会,是完全不同的。
主要是在会上,不会出现任何批评的声音。虽然这样的潜规则便宜了李子成,毕竟有那么多的大佬给他背书。
但大家都明白,这次的研討会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根本目的,是要为改开做势,从文学思想领域为改开寻找法理依据,
几十年后的人自然都看到了改开的成果,也见证了一个腾飞起来的中国。但在这个时代,改开的信念可没有那么充足。
还有许多人没有从旧思想中走出来,也有许多人对新鲜事物存在怀疑。
毕竟那可是坚守了许久的东西,说改变就改变,会让人接受不了的。
尤其是改开之下,需要靠近西方社会,更让许多人本能地牴触。
从前的宣传里,西方国家几乎和魔鬼划等號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人人深谱。
这也是为什么改开之后,中间经歷了长时间的反反覆覆。
一会儿高潮,一会儿低谷,有许多人今日是爭相宣传的先锋,再过不久甚至变成了阶下囚。
只能说,时代的大潮下,人的命运也变得很奇妙。
原本的歷史中,这一个时期的文学是不太能指望的。
文学作品能对过去进行批判,否决其法理性,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相比起发展的趋势,文学界的认识是明显落后的。
后世许多人都因此而批判中国的文科专业,觉得一无是处,严重拖了国家的后腿。
其实这其中也有时代的因素影响在里面。
要知道在特殊时期,文科领域是遭遇破坏最大的,属於绝对的元气大伤。
这种伤害想要弥补,必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国家也看得到这一点,显得远比普通民眾更有耐心。迟早有一天,文科领域会追上国家发展步伐的。
李子成和他的《伐木人》的出现,无意中给国家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推力,於是就被推了出来。
其实说起改革文学,最为人所熟知的,肯定是《乔厂长上任记》。
但《乔厂长上任记》的內容过於单一,虽然讲述了一些现实问题,却没有从精神领域对改革进行扩展。
当下的中国,与基本的改革方法相比,推动改革思想的宣传和认可,显然更加重要。
而这,就是《伐木人》的意义。
《伐木人》通篇没有提到改革的事,但字里行间所宣扬的精神,无不暗合当下的现实。
在张光年之后,秦照阳大谈特谈文中的精神属性,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书中的许氏父子,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结局。李子成小同志,你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否存在这样的对比?”
諶蓉没有发表观点,反而问起了李子成。
她的问题,让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作者身上,
被那么多大佬盯著,李小琳、公沐等人为李子成捏把汗的时候,他却很是淡然。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老电影,叫《大浪淘沙》。讲述的是大革命时期,面对著反动派的气焰日盛和血腥屠杀,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分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人立场坚定,坚持革命;有人信心动摇,选择了逃避;有人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
成长为了坚定的战土;有人在威逼利诱面前,做了可耻的叛徒;有的人不被理解,但却始终坚持信念;还有的人左右摇摆,难以扶择。
虽然如今的形势远不如大革命时期那么的残酷和艰难,但我要说的是,任何变革之下,都会催生出不同的选择。
这其中有的好选择,自然也有坏的选择。
但我们需要明確的是,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沿著什么样的方向前进?
只有明確了这些,那么在前进在的道路上即使出现任何波折,我们也不会动摇,始终坚定地走下去。”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
一开始,大家都不觉得李子成一个小年轻能说出什么振聋发的话来。但是这一番话,甚至让在座的人也不禁为之茅塞顿开。
其实对於上边很重视《伐木人》这件事,即便是坐在会议室里,还有许多人很是不解。
毕竟这篇文章通体看下来,没看出来和改革有什么联繫嘛。逼的大家不得不绞尽脑汁,努力往上面凑。
也就是在座的这些人都认可改革,否则的话说不定有人都要发作了。
但李子成提供的角度,让许多不解的人也通透了。
特殊时期结束后,事实上在思想领域確实很混乱。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扭转过来,其中还经歷了两年的僵持。
最终还是老人家一举定乾坤,改开才成为基本国策。
但是在现实里,有许景由这样的人吗?
不但有,还很多。
各种想尽办法想要出国的人,身上都有许景由的影子。
甚至一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好的舆论,让人们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是圆,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哪怕就是留下坚守的人,在面对发达的国外时也难免气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