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好与坏(2/2)
李庚捧著报纸。
看一眼报纸,看一眼儿子。
哪怕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依旧难以从震撼中恢復过去。
那可是人日矣!
“二流报纸罢了,有什么好激动的?”
李子成宠辱不惊,早已恢復了工作。
摆在他面前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新电影。
这可是国家任务,半点疏忽不得。
其实新电影要拍什么,聪明的读者都已经猜到了。
反映南疆自卫反击的电影,又能名垂青史的,有且只有那么一部。
《高山下的环》
可虽然有现成的,但於李子成而言,难度一点都不低。
时期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嘛。
原版的电影,就是一部反映我英勇指战员和军中问题的好作品,並没有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但现在他领受的国家任务,必须要和国家意志相结合。
照搬著原版来拍,国家不会满意,他也不会满意。
必须得改!
而且得大改!
趁著后续工作没有展开的宝贵时间,李子成要做的,就是总结原版的经验教训,然后理清改动的思路。
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原版的优点。
其一,是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关怀。
这部电影最大的创新,是突破了传统英雄主义敘事,以冷峻的剧情揭露了官僚主义对基层的伤害,把军队內的形式主义、阶层差异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
其二,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十分具有立体化。
英雄不再是完美的英雄,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其三,情感表达的克制和真实。
片中没有进行刻意的煽情,但无处不令人潜然泪下,而这就是最高级的表达。
其四,就是对歷史语境的精准捕捉。
这部电影很好地还原了时代特色和风貌,把改开初期的时代焦虑展现的淋漓尽致。
城乡差异,商品经济萌芽等等,贯穿於影片的始终。
这些东西,都是李子成需要保留的。
因为这些东西是电影的魂,也是电影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
但这些还不够。
因为国家任务赋予了电影更大的职责,都是需要他扩展的地方。
那就不得不提到这部电影的缺点了。
首先是最大的问题,敘事结构的失衡,也是谢縉一贯的老毛病。
电影整体基调过於平淡,缺乏必要的戏剧张力,对於观眾的衝击力不够。
而能改动的最大不足,就是战爭场面。
名为战爭电影,但是战爭场面在这部电影里更像是点缀,以一种需要存在而存在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必要性。
之所以如此,也跟电影製作的时代局限性有关。
当下的战爭电影,都有一个显著的毛病,那就是文戏和武戏是完全分割的。
情感的表达、思想的立意都在文戏方面,武戏更多的是强调英勇和牺牲。
但后世经常看战爭电影的观眾都很清楚,其实武戏中的文戏才是最为高级的表达。
因为残酷血腥的战场上,才能更好地反衬出人性的光辉。
另外战斗的场面太少了,而且全都放在了中间部分,导致两头轻飘飘的。
至於其他的意识形態的妥协性、女性角色的工具化、战爭反思的局限性等不足,在李子成这里完全都不是问题。
国家任务里也不包括这些方面,他也不会自作主张地去往里面添加。
他又不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净喜欢在电影里添加自己的主观意识。
拍的不好被观眾骂,还抱怨观眾不懂欣赏。
毛病!
他足足思考了三天,才终於理顺了思路,做到了心里有数。
当然了,剧本暂时还不能写。
必须要等去了南疆实地考察后才能动笔。
否则他一个从未亲临南疆的小年轻,直接就写出了意义时刻的剧本来,那可不是惊艷,而是惊嚇了。
好在他需要的人手,已经接到了调令,纷纷匯集过来。
“李子成同志,你可害得我好苦啊!”
李骏和杨洗远来的很快,一见面就跟李子成抱怨起来。
得知李骏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千里迢迢跑了一趟四川,结果还跑空了,李子成也不好意思。
“实在对不住,不知道您也看中了这篇文章。要是知道的话,说什么也得让给您。”
反正改编权已经到手了,吐出来是不可能吐出来的,尹一清也不可能答应,
所以李子成信口开河,反正道歉又不会损失什么。
李骏是个厚道人,可不知道李子成的肠子,他更加关心一件事。
“李子成同志,不知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伐木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