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赚钱的意义(2/2)
“那就这么说定了,我现在就回去草擬合同。”
廖明祖雷厉风行,效率之高,让苏耘和庞学琴颇有些不適应。
可李子成已经找上了他们。
“苏大爷,庞大爷,您二位还不到高兴的时候。这件事厂里怎么说,您二位可得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庞学琴有些不以为意。
“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做成了是意外之喜,最后不成咱们也不吃亏。”
“但是咱们的信用可就丟光了,今后別人还敢和咱们合作吗?”
李子成冷峻的话语,让两人瞬间警醒。
其实李子成这番交待,不仅仅只是针对这一件事,也是对东北人行事风格的一番警告。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北人在做事、做生意方面不讲信用都是很大的问题。
这其中既有现实困难的因素,也有东北人对於信用这种无形资產认知不足的问题,
未雨绸繆做在前面,只要形成惯例,最起码长影能够成为其中的异类。
李子成很清楚,未来的东北肯定会衰落的。
这是大势所趋,神仙来了也没办法阻止。
他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七十二变,阻止不了这种趋势。
只能先顾著长影。
假如长影能改变前世的命运,最起码能稍微影响些什么。
“三家公司对你的做法很是不满,告状都告到部里来了。你说你小子,怎么就钻进钱眼里了?”
黄震找来了。
他也是听说了长影厂和太平洋影音签署了歌曲合作协议后,跑来看看怎么一回事。
至於什么也没捞著的三家唱片公司心生不满,李子成早有预料,但並不在乎。
“他们三家公司如果拿到歌曲,也会製作成唱片对外发售吧?”
黄震莫名其妙。
“当然啊,要不然他们干什么?”
“那他们赚钱吗?”
第二个问题让黄震站住脚步,思维隱隱有些明悟。
李子成紧追不捨。
“既然他们可以赚钱,为何我们长影不行?还要他们拿著我们的作品赚钱?天底下有这个道理吗?”
黄震的认知受到了极大的衝击。
“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啊。”
“从来如此,便对吗?”
李子成用了鲁迅的名句,问的黄震哑口无言。
当然了。
这位大佬一直都对他很是照拂,他感激还来不及呢,不可能只为了顶撞。
李子成决定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这件事。
“领导,您看,事情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们电影厂生產出电影后,除了卖拷贝这一次之外,其他的事情就跟我们电影厂没关係了。这就好像我们辛辛苦苦生的孩子,反倒成了別人的。虽说我们长影是国营单位,本来一切都是属於国家的,理应奉献。但这么做,它没啥好处啊。”
他乾脆蹲在地上,找了根小木棍,给黄震画起了图。
“您看,我们管唱片公司要的钱,其实就是唱片公司发售唱片收入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要,那么这笔钱就只属於唱片公司。您可能疑惑了?反正就一笔钱,唱片公司也是国营单位,何必费事呢?”
李子成用箭头將唱片公司和长影厂连起来,
“可假如这笔钱到了我们长影厂,那就是一笔新的帐,反映到经济上就意味著我们长影的收入增加了。如果我们长影的盈利状况很好,那国家在拨款方面是不是就可以轻鬆一些?可假如这笔钱只停在唱片公司,那我们长影收入缺失的部分,谁来补充呢?是不是国家?”
黄震不知不觉也蹲了下来,看著地上的图,隱隱觉得长脑子了。
“除此之外,我们长影收到了这笔钱,还可以继续向下进行延伸。职工的工资、福利,厂区的建设,设备的购买,电影拍摄的投入等等,都能隨之增加,然后又可以產生新的效益。我们產出了更多更好的电影和音乐,唱片公司又能有新的唱片发售,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循环?”
其实李子成摆出的范例,就是后来很著名的“一百元流通”小故事。
同样的一百元,在不同的人之间流通一圈,就產生了许多价值。
现在李子成把这个原理告诉给了黄震,让他一下子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黄震看著其中的一环环、一幕幕,飞速思考其中的变化,突然发现,如果按照李子成设想的这么来,同样的价值將会令更多的人受益。
而一直苦恼的文艺事业拖累国家財政的问题,也许解决办法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