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分配和剪辑(2/2)
这要是说不好,自己今儿个不会被拆了吧?
急中生智,他迅速想到了一个办法。
“两台摇臂不好分配,那多一台不就好了嘛。”
“多一台?”
在场的人都是一愣。
明明只有两台摇臂,又要到哪里去弄一台呢?
李子成这个时候已经稳定下来。
“现在咱们有两台,等到电影发行之后,肯定会有大笔收入进帐。到时候从中拿出一部分来,
从国外再订购一台不就好了?”
虽然从国外订购要外匯,但一台摇臂撑死了能多少钱?
他相信以《高山下的环》的盈利情况,部里肯定是愿意付出的,
果不其然,听他这么一说,黄震和司徒惠敏都觉得办法不错。
“那就这样,现在这两台摇臂,先分给长影和北影。八一厂那边,等电影入帐之后,再给你们订购一台。
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虽然得到摇臂的时间会晚上许多,但只要有,张景樺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解决了这个麻烦,电影的胶片也冲洗完毕,
主创人员聚在一起,李子成开始安排剪辑的工作。
“我已经和北电、中戏说好了,剪辑开始后,每天会有两个学生过来打下手,跟著学习剪辑的技法和理念。各位老师多辛苦,工作的时候带一带他们。”
製作电影,不单单只是前期的创作和片场的拍摄,后期也是重中之重。
而且比起前期工作,后期的部分学生们在学校里更加难以学到精髓。
所以剪辑阶段,两所学校的学生还是要参与进来。
不过剪辑室的空间有限,不可能让所有人一起参加。於是李子成做了规划,每天两名学生。
这样到剪辑完成的那一天,两个学校的所有人基本上都能亲身感受一下剪辑工作是什么样的,
並且跟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一下剪辑中的学问,
第一天来到剪辑室的,不是別人,正是陈凯戈和田状状。
这两位是北电78级的领军人物,排在第一位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剪辑,是电影故事的最后构造阶段,也是对之前所有环节的总结和归纳。在这个阶段,固然要有灵感,但也不能天马行空地乱来。记住,一切剪辑的要点,都要遵循最初的剧情逻辑。”
李子成太清楚中国的电影人在隨意这件事上,到底有多么隨意了。
明明手里拿著完整的剧情內容和画稿,按理说在剪辑室只要照著剪,成品就不会出现偏差。
最多里面加点灵光一闪。
但那是给电影增光添彩的,並不喧宾夺主。
可中国的电影人,往往许多时候在剪辑室里都会灵感爆棚,不断推翻之前的设想。
不能说这种灵感爆棚全都是坏事,但这种突发的想法,必然会打乱原有的、既定的剧情逻辑结构。
往往就是剪著剪著,故事被剪的七零八落,混乱不堪。
等到上映的时候,观眾们看的一头雾水。
这讲的都是啥?
没错,李子成点的人,就是陈大诗人,
因为他看过《无极》的初始剧本稿件。
就这么说吧,初始剧本稿件和最终的成品,不能说毫无关联吧,也只能说是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