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北斗一號,组网成功!(1/2)
1月11日,下午。
彭林从国防部回到位於燕郊的航天飞弹製造分厂。
在將陆军、空军迈入八十年代的建设规划方案完成后,彭林开始將精力投入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
在航天飞弹製造分厂的卫星製造车间內,彭林身著深蓝色工装,巡视著卫星生產线。
车间內恆温恆湿的环境下,数十名技术人员正围绕著一颗即將组装的北斗导航卫星核心舱段忙碌。
银灰色的卫星骨架在无尘灯下泛著冷光,复合材料製成的蜂窝夹层结构既轻若鸿毛又坚若磐石。
这是彭林主导研发的新型轻量化构型,较传统铝合金减重30%,却提升40%结构强度。
並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卫星骨架在太空中的使用寿命。
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极为考验国力的工程,因为一般卫星的使用年限极为有限,甚至只有3-5年。
这也意味著为了保持卫星系统的正常工作和运转,每隔几年便需要重新进行卫星的补发。
而彭林却通过一系列新型材料的研发和独特设计,成功將龙国的卫星使用寿命提高到8-10年!
这將极大地减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资金持续投入!
彭林在车间中行走一个区域后,驻足在姿態控制系统的装配工位前,手指轻触陀螺仪支架的鈦合金焊缝。
“热变形控制在0.01毫米级?”
彭林向总工艺师发问,得到肯定答覆后微微頷首。
这套採用磁悬浮轴承的动量轮组件,转速达9000转/分时振动幅度仍小於5微米,其精度直接关係到卫星在轨姿態稳定性。
隔壁工位的工程师则正在为发射做准备,调试星载原子钟。
这是北斗系统的“心臟“,每三百万年误差仅1秒的精度,让卫星导航定位误差缩至米级。
走到总装区,彭林接过雷射跟踪仪检测报告。
数据显示卫星展开机构铰链的轴向间隙仅有0.002毫米,相当於头髮丝的三十分之一。
“展开锁定要经受±150c的太空极端温度考验。”
彭林提醒团队,同时检查了记忆合金释放装置的真空热试验数据。
这种能在低温蜷缩、高温自动展开的智能材料,確保了太阳翼在太空恶劣环境下的可靠部署。
在最后的电磁兼容测试舱前,彭林凝视著显示屏上跳动的频谱曲线。
当看到l波段发射机与s波段接收机在1.2ghz频点处的隔离度达到85db时,他紧绷的嘴角终於鬆弛。
这个数值意味著两套系统如同在喧闹集市中精准对话的智者,互不干扰却又协同无间!
並且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彭林设计和研发了更加先进於漂亮国gps以及毛熊帝国格罗纳斯系统的短报文功能!
这项功能不仅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並且短报文可自动携带位置信息,实现“定位+通信”一体化!
北斗一旦全面建设完成,短报文功能单次通信容量將提升至1000汉字,並支持文字、语音等多媒体传输,满足战术级情报传递需求!
士兵通过北斗终端发送短报文,可快速报告敌情、请求支援或接收战术指令!
例如,在山地作战中,分队成员可通过短报文共享位置信息,实现精准火力协同!
北斗终端还支持分级权限管理,確保敏感指令仅由授权人员接收!
再比如,飞弹部队、装甲车辆等装备通过北斗短报文回传状態数据,指挥中心可实时调整作战计划!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合成化部队在拥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支持后,將进入到最强战斗力状態,將合成化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一支重装合成旅的战斗能力將提升一倍都不止,真正成为第一陆军!
整个巡视过程中,彭林三次叫停工序亲自覆核关键参数,五次召集骨干现场解决装配干涉问题!
第一批次待发射的卫星將在三日內总装完成,並由直-8重型运输直升机空运至酒泉卫星发射场,进行发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