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太好写了(1/2)
舆论战的要义,是话语权的爭夺。
最早的网际网路电影诞生於2000年。
阿根廷导演扎奈蒂执导的影片《量子计划》在sightsound网站上首映,据称该片是全球第一部网络电影。片长30分钟。
有100万人付费4美元观看了这部电影。使得片方一个小时就收回了成本。
同年,中国台湾春水堂公司的张荣贵导演的《175度色盲》在网络上上映。算是早期的尝试。
他们也声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部网络电影。
也是这一年,內地第一部互动式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正式开拍。每个网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对《天使的翅膀》的故事、人物及对话和细节提出自己的创作想法。
创意相当超前。
网络电影的概念早已提出,其实並不新鲜。
定义,是最重要的东西。
林远在採访以及博客里重新定义了网际网路视频。
在他的描述中,微电影是一种由网民自己拍摄,自己上传。在网络播出的电影。
微时长,即不超过一个小时。微周期:一周到半个月的製作时间。微投入,单部几万元,十几万元。
“眼下,我国的电影似乎陷入了畸形。大投资,大场面,大宣传的大片占领荧幕。
而其內容虚幻縹緲,不接地气。
舞台剧风格满满,像是不会好好说话。”
“web2.0时代,网际网路將成为强大的主流媒介。用户既是网站內容的瀏览者,也是网站內容的製造者。ugc模式必將兴起。”
“新的力量正在兴起,一定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我觉得,电影的未来在民间,在年轻的创作者,在网民。
我很希望成为第一个探路者。”
在博文里,林远把这个事件定义为平民对精英话语权的挑战。
他还在博客里更新了《馒头》的製作教程,供爱好者参考学习。
网民纷纷把他当成了反抗精英的英雄,在林远博客里表示支持。
甚至有网民在林远博客里贴了连结,把陈大导前妻的电影《无穷动》里的神吐槽贴在了下面。
“那恋爱过程真特么的长,先是哲学,然后得说艺术......到半夜三点了,幸的事都还没谈呢。”
而林远提出的微电影这个概念,成功的把这场討论延伸到了网际网路圈。
“请问robin,您对於微电影,网络电影怎么看?”
“我觉得很有意思啊,网际网路嘛,就是大家创造,大家共享。”
“那百渡会推出自己的视频平台吗?”
“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吧。”
正在出席网际网路的活动的李顏宏答道,今天他刚刚洗完头,精神抖擞。
土豆网。
“很有意思,土豆网的理念一直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林远跟我们不谋而合。”
“我们正在跟林远接洽,希望可以达成合作,做一些新鲜,有意思的尝试。”刚加入土豆的范钧跟记者侃侃而谈,他已经跟林远的团队取得了联繫。
酒吧里。
“我觉得他这个概念可以拿来营销一把,我想去签他进搜狐来尝试一下。”
正在跟几个美女交流物理学的张超阳,对电话里龚予的话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行,你看著办吧。”
“我觉著购买一些热门电视剧,邀请明星举办一些热门活动是当下的重点。另外,等条件成熟我觉得可以引进一些美剧,韩剧。”他漫不经心的说道。
北电会议室。
导演系的几位知名大导跟院长张惠君面面相覷,哭笑不得。
他们都没想到,一个並非本校的年轻人,居然用一个恶搞短片就把北电拉下水了。
论关係,陈大导是大家的老朋友,老同学。
但是,网际网路舆论滔滔。
林远获得了网际网路上代表草根势力的支持,对於陈大导,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批评他傲慢,自恋,打压新人。
甚至就连北电学生,都去林远的片场帮忙,表示声援。
还是不要轻易下场站队为好啊......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不失大胆,很有勇气。”谢非导演放下茶杯,看著会议室里的其他人。
“虽然楷戈是自己人。但我们应该兼容並包,不予干涉才对。”
对面的田庄庄闻言,也是笑著点头。
“《无极》片子拍的確实有些一言难尽了。我自己就因为禁令不能拍片,所以我不主张剥夺一个年轻人的拍片机会。”
而黄磊则有些皱眉:“这做法,像什么样子,目中无人,全无规矩。还把学校拉下水。”
“不妨,我们可以置身事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一次尝试。”
“大家十几岁的时候,谁不是天上地下,老子最牛。”谢非笑了笑,接著说道。
“有本事折腾到这个地步,也是本事。你们注意到了没有,他一开始打算的就不是按照传统模式走,这更像是他设计好的一次网际网路事件。通过这个事件做了一场营销。”
“给他一个实验的机会,成功了更好,多了一个人才,一种模式。”
“失败了嘛,对北电也没什么坏处。”
穆得远也笑道:“状元才,英雄胆,城墙厚的一张脸。我觉得他没准真的能折腾出来点啥。”
“我们北电,目的本来就是培养新人嘛。
“至於楷戈,也好说。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了,况且他又不是北电的学生,不妨睁只眼闭只眼。”
“那就这样吧,网际网路时代,舆论滔滔,我们还是不要站队,引火烧身。”同样出身摄影系的校长张惠君最后总结。
“看看效果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