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败於风火,成於风火(2/2)
昔日巫支祁得悟,他將其救出,后有孙悟空得悟,菩萨救出。一饮一啄,当真天定。
巡查经过,见蟠桃宴败兴三人组各自安好,陆源又身赴南赡部洲,率兵降魔。
回耐五胡乱华,天下大乱。
前有善於做人的张方,后有爱民如子的石虎,魔长道消,是以妖邪反而越杀越多。
直到元嘉草草,南北对峙,天下才渐渐得些安息。
陆源这厢刚灭却一伙妖魔,即有风火驛仙使奉书前来,
陆源看过一眼,面色大变,连嘱咐也未来得及说一声,当即舍了奋力抵抗的金晴百眼鬼。脚下踩著缩地成寸,一步踏至淮河。
还未临近,陆源便已经听闻轰隆雷声不绝於耳,面色越发沉重。
站在天边,落眼处是一方大坝。
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號为浮山堰。这么庞大的工程,可谓天下无二。
然此时,浮山堰崩溃,声如雷震,传及三百余里,人畜皆乱。
淮水汹汹,如长龙入海,缘淮城成村落十万余口,皆漂入海。
风声猎猎,吹得陆源周身衣袂四下翻飞。
他看著河流倾泄,双目无神。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淮水沙土轻漂,不足以支撑大坝,但梁武帝还是一意孤行。
早在筑造之时,便有瘟疫警示,十余万军士冻厄而死,到了眼下,已有三十余万人因浮山堰而死,浮尸蔽江而下,腐气弥天,淮河两岸易子相食,如同炼狱。
奈何桥断鬼挤鬼,望乡台塌魂叠魂。纵有大禹定海珍,难敌人间帝王昏。
一道光芒下界,落於陆源身侧,正是太白金星,望著地上惨状,长吁短嘆:“君王无道,万民遭殃。”
“敢问星君,为何风火驛来信如此之慢。”
太白金星道:“真君节哀,只因这天地有別,使者驱风火传信,说与诸部,上令调和。生死寿数归南斗阴曹,刀兵战事归五营九曜,瘟疫晴雨归洞渊水部,监生姻缘归斗姆月老,经泰玄三省,再传与玉帝。
非是繁琐交错,只是天下事务不尽。你说你急,他说他急,但能传与天界,又有哪个不急。”
太白金星听著淮水淹没,万民哭嚎,难免心下戚戚,悲哀道:“风火驛使者已尽全力,未曾瀆职。”
陆源默默摇头,“风火太慢。”
“我等长生久视,所见莫不是此情此景,万般轮迴。但发慈悲之心,且不可深入其中,入生灭执著,心魔顿生。”
陆源早已见遍了生死,从黄沙漫捲的边塞沙场,到饿孵千里的灾荒州县,再至瘟疫肆虐的昏暗街巷,鲜活生命,都变成生死簿上一串名姓。
但他从未將死生大事视作平常,每一次生死更叠都如同利刃凿刻,在他心头划下愈发深邃的沟壑。
偶开天眼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陆源心念不平,一步跨到天上,声若雷震,传及四方。
四洲之中,但有祭祀斩业真君庙宇,泥塑尽皆睁开双眼,口吐人言。
“执四时为,御阴阳为舆;敕星斗为符印,化江河作坛;拔九幽之沉,焚五瘟之秽跡。日月所照,即吾法坛,高下共沐,贵贱同沾,祸瘟灾厄,口诵为使,事无不应。
誓愿不尽,並应无穷!”
平地惊雷乍响,骤来风雨如嗨,天地万方皆听此誓。
陆源化作本相蛇身,周身鳞甲尽褪,血跡染透碧水烟罗袍。
鳞甲化作流光,射向四洲之地,隱在泥塑之中。
双耳之中,四洲万民哭诉之声顿起,不绝於耳。
陆源化出万千分身,径向四方解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