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大湖区土著(1/2)
第63章 大湖区土著
探险队归来的消息像一阵风吹遍了新京,朱高煦在简陋的议事厅前,亲自为马长风和他的弟兄们庆功。马长风黑的脸膛上难得有些侷促,站在最前头,胸膛挺得笔直。
朱高煦拍了拍他的肩膀:“长风,此番功劳,当记首功!赏银五十两!”马长风咧嘴一笑,声音洪亮:“谢殿下!”其余队员也各有封赏,连那崴了脚的李四,也得了十两银子,眾人一片欢腾,对未来的日子更添了几分盼头。
赏完財物后,朱高煦邀请他们一起喝酒吃饭,为他们的成功庆祝。
庆功宴的余温未散,朱高煦便开始著手煤矿的初步开发。他召见了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兵周寧,此人做事沉稳,又有些农耕经验。
“周寧,命你带领五十人,其中二十名大明移民,三十名投降的波瓦坦人,即刻启程,前往马长风他们发现煤矿的山脚。”
朱高煦指著地图上的標记,“你们的任务,一是在彼处建立一个稳固的据点,一个小村庄就好,这个村庄依旧归新京管辖,要有基本的防御能力。二是组织人手,开採表层煤炭,儘可能多地运回新京城区。三,也是长远之计,继续在周边山区勘探,尤其是铁矿的踪跡,一有发现,火速来报。”
周寧面色凝重,抱拳领命:“殿下放心,卑职定不辱使命!”
队伍很快集结完毕。他们带著新京府库里拨出的一点点铁製农具、开山斧、几袋谷种和勉强够支撑初期的口粮,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朱高煦亲自將他们送到新京定居点的边缘,看著他们消失在林间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这支小小的队伍,是新的国家第一次为了资源而扩张。
送走周寧一行人后,新京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朱高煦则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现有资源的统筹和未来规划上。约莫过了七八日,一艘掛著新杭州旗號的单梳通讯船,风尘僕僕地驶入了天京卫港口。
船刚一靠岸,一名面带焦急之色的新杭州官员便亲自带著两个士兵,抬著一个半人高的箱子匆匆下了船。那箱子上了铜锁,显然里头的东西非同小可。
码头上负责接引的官员见状,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了快马,护送这名新杭州官员和箱子火速赶往新京。
朱高煦正在进一步思考著他的计划,听闻新杭州派专人送来急件,略感意外。
“让他进来。”朱高煦放下手中的图纸,对於新杭州府尹如此郑重其事地派专人星夜兼程送来的箱子,他心中已隱隱有了几分猜测,但仍旧按捺住情绪。
那名新杭州的官员额角渗看汗,一进门便躬身行礼,声音带看一丝旅途的疲惫与压抑不住的激动:“殿下,卑职奉府尹之命,特来呈递急件与一箱“一箱新烧制的物件。”他说看,侧身示意身后两名隨从將那个半人高的楠木箱子抬了进来。箱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咚”的一声,官员的心也跟著提了一下。
朱高煦先接过信,展开细读。信中提及,新杭州定居点南边,有胆大的移民自行前往探索,其中一位原是景德镇的瓷器匠人,姓王。此人眼光独到,在距定居点数十里外的一处山坳中,发现了一种色泽洁白细腻的泥土,凭著多年经验,他断定这正是烧制上等瓷器的关键原料一一高岭土。
於是,这王工匠便召集了几个同乡,凭藉看简陋的工具和记忆中的窑炉样式,在当地搭建了土窑,尝试烧制。
信中写道,歷经数次失败,耗费了不少心血,首次试烧竟然就见到了几件成型的瓷器。虽然品相粗陋,器型歪扭,釉面也远不及大明官窑那般光滑细腻,甚至连寻常民窑的货色都比不上,但毕竟是烧出来了。
那王工匠並未气,反而日夜钻研,改进窑炉,调整火候与泥料配比,后续烧制出的瓷器品质也渐渐有了些许提升。新杭州府尹在信的末尾写道,特意挑选了些许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样品,星夜送来新京,请殿下欣赏,並请示后续如何。
读完信,朱高煦的呼吸不由得微微急促了几分,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他放下信,目光投向那名新杭州官员,以及他身后那个上了铜锁的木箱子。“打开看看。”
官员连忙指挥隨从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铜锁。箱盖开启,露出了里头用稻草和布层层包裹的物件。官员亲自伸手,颤巍巍地从中取出一只碗,捧到朱高煦面前。
朱高煦接过那只碗。入手的第一感觉是略有些坠手,胎体似乎偏厚。碗的顏色是那种带著些许灰调的白,远非他记忆中景德镇瓷器那种温润如玉、纯净无瑕的质感。
他用指腹轻轻摩碗的內外壁,触感確实有些粗涩,釉面也施得不甚均匀,甚至能看到几处细小的缩釉点和棕眼。碗口也非浑圆,带著些许手捏的痕跡,造型更是朴素到了极点,没有任何纹饰,就是一只最简单的白瓷碗。
那官员见朱高煦久久不语,只是反覆端详那只粗碗,额上的汗又密了一层,声音都有些发颤:“殿下—这,这便是王工匠他们初次烧製成功的几件中的一件。
因窑炉简陋,火候难控,工匠手艺也生疏了许久,是以是以品相粗劣,远不及大明官窑万一,连,连寻常民窑怕是也多有不如。只是只是府尹大人说,此乃从无到有之物,意义非凡,故特命卑职“
朱高煦终於抬起头,脸上却不见丝毫嫌弃,反而露出一丝旁人难以察觉的笑意。他將手中的碗轻轻放在案上,又从箱中拿起一只碟子,接著是一个茶杯。每一件都看得仔细,
甚至用指节轻轻叩了叩,听了听声音,略显沉闷,不清脆。
“何止是烧出来了?”朱高煦放下最后一件瓷器,看向那名几乎要將头埋到胸口的官员,语气却带著一股不容置疑的肯定,“这,便是极好的!”
官员猛地抬起头,有些难以置信地看著朱高煦。
“顏色朴素些,手感粗糙些,器型简陋些,这都不要紧。”朱高煦手指轻轻点著那只碗的边缘,“要紧的是,你们在新杭州,找到了能烧出瓷器的土,有了懂烧制手艺的匠人,並且,他们凭著自己的本事,在这片蛮荒之地,真真切切地將它烧成了!”
他加重了语气,“这是大功一件!从无到有,这是最难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日后就能烧出更白、更细、更精美的瓷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