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阴谋(1/2)
第76章 阴谋
文官们领了旨意,立刻就开始行动。郑和又要下西洋,这事儿板上钉钉。
银子得跟流水似的,可皇上的钧旨,谁敢不从?何况这里头的水,深著呢。
更要紧的,也是他们自认能好好『说道说道”的,便是给那位远在天边的汉王朱高煦,筹备人手和沿途的补给。
这当中可操作的东西有很多。办得“体面』,既全了朝廷的脸面,又能给那个素来不怎么安分的汉王,送上一份“厚礼”。
退朝之后,吏部尚书赛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礼部尚书吕震,这几位平日里素有往来的,不约而同地聚到了赛义的府邸。
府里头一派静謐。
下人奉上了新到的雨前龙井。
茶是好茶,清香扑鼻,可眼下这光景,谁又有那份逸致去细品。
户部尚书夏元吉端起茶盏,指尖在温热的瓷壁上轻轻摩。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陛下这回,对汉王殿下,当真是『圣眷优渥”啊。”
礼部尚书吕震鼻子里哼了一声,语气里满是压不住的腻烦。
“什么圣眷优渥,我看是巴不得把他扔到那万里之外,任他自生自灭罢了!”
“当初若不是他自己个儿上赶著要隨郑和下西洋,就藩海外,哪有今日这档子破事!”
“如今倒好,反倒要从国库里头掏银子、拨粮食、调人手,去帮助他在海外就藩之地发展!”
赛义慢条斯理地呷了口茶,將茶盏往桌上轻轻一顿,发出一声轻响。
屋內的空气似乎都凝了凝。
“话虽如此,可圣意已决。”
“咱们做臣子的,自当『弹精竭虑』,为汉王殿下遂选良匠,补充人手才是。”
夏元吉连忙接话:“赛老所言甚是。”
“汉王殿下在海外路蓝缕,殊为不易,我等在京中,理应为他分劳。”
“这人手嘛,我看各地大牢里头,那些个身强体健、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囚徒,倒不如给他们指条『明路』。”
“送去海外,为汉王爷效犬马之劳,也算替我大明朝卸下些包袱,两方都能获利,双贏!”
吕震立刻心领神会,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还有那些在地方上横行霸道,终日游手好閒、惹是生非的泼皮无赖!”
“与其留在大明境內祸害乡里,不如一併打包发送了乾净!”
“汉王殿下不是著缺人手吗?这些人送过去,我倒要看看,是他磨这些亡命徒,还是他被这些个刺头折腾得焦头烂额!”
赛义微微頜首,將话头转向夏元吉。
“至於这批人沿途的补给,夏尚书,户部那边,可得仔细斟酌一二。
“断不能让这起子囚犯过得太舒坦,再者说,国库空虚,能省则省。”
夏元吉一副您就瞧好好吧的表情:“赛老明鑑。”
“钱粮用度,定然是有的,只是这陈米新米,路途遥远,一路顛簸下来,怕是也难分彼此了。”
屋子里的气氛,登时微妙起来。
三人对了个顏色,都明白了。
给汉王“分忧”,他们自然是“义不容辞”。
东宫之內,气氛有些凝重。
杨士奇与杨溥二人,立在太子朱高炽左右,將今日朝堂之上的风波,以及几位尚书间的私下盘算,细细分说。
朱高炽那肥硕的身躯深陷在宽大的紫檀木椅中,纹丝不动。
“父皇待二弟,这次手笔可真不小。”
他依旧慢条斯理,声音里听不出什么波澜,仿佛只是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杨士奇躬身上前一步,语气中难掩焦急:“殿下,汉王远在万里之外,其心难测啊。”
“陛下如今又赐人赐物,长此以往,若真让他在海外成了气候,恐为肘腋之患!”
朱高炽轻轻摆了摆手,止住了杨士奇未尽的话语。
他那双细小的眼晴眯了眯,沉吟片刻,方才徐徐开口。
“二弟信中,不是口口声声喊著缺人手,急需支援么?”
“我身为兄长,自然要“倾力相助”才是。”
话锋一转,他望向一旁默立的儿子朱瞻基,声音略微放缓:“瞻基,此事,
你怎么看?”
朱瞻基闻言,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应答,声音清朗。
“皇爷爷圣明,父王仁厚。”
“二叔远赴海外,路蓝缕,確实艰辛。”
“孙儿以为,我等理应挑选最是『得力』之人,筹备最是『实用』之物,送予二叔。”
“如此,方能彰显我大明宗室之和睦,亦能体现我天朝上国之仁德。”
朱高炽微微頜首,肥胖的脸上挤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嗯,瞻基此言甚是。”
他转向杨士奇:“士奇,你且去与几位部堂大人商议,此事,务必办得『漂漂亮亮』。”
“切莫让二弟觉得,咱们这些在京中的亲人,『亏待』了他。”
“尤其,那些个在国內『才华横溢”却又『鬱郁不得志』的读书人,不妨也去问问他们的意思,看看他们是否愿意远赴海外,一展胸中抱负嘛。”
杨士奇何等人物,听闻此言,心下早已瞭然,哪里还不明白太子的弦外之音。
他深深一躬:“臣,遵旨。”
太子殿下这番『倾力相助』之言,尤其是那句『才华横溢却又鬱郁不得志”,其中深意,耐人寻味啊。
吏部、户部、工部,三部衙门闻风而动,一道道命令雪片般飞出京城。
一场针对汉王朱高煦的“人才”与“物资”大调拨,在暗中迅速铺开。
第一个任务便是挑人。
明面上的告示,自然是招募良善百姓、技艺工匠,共赴海外,开创盛举。
然而,吏部下发给各地官府的公文里,却暗藏玄机,夹带了不少“私货”。
江南某府衙內。
知府大人將吏部密信凑近烛火,看著信纸边缘捲曲焦黑,脸上露出一抹瞭然的笑意。
他唤来心腹师爷。
“老刘,去大牢里头走一趟。”
“月前拿下的那批白莲教逆匪,不论首从,都给他们指条『生路”,也省得他们白白消耗朝廷的米粮。”
师爷眼珠滴溜一转,压低了声音:“大人的意思是,把这群烫手山芋,都塞进汉王爷的船队里?”
知府大人捻著鬍鬚,颇为自得:
“正是此意。”
“汉王殿下不是哭著喊著缺人手嘛,这些人,留在大明也是祸害,不如废物利用。”
“哦,对了,城东那几个游手好閒的地痞无赖,还有前街那个输红了眼的穷酸秀才,只会几句歪诗,一併『好言相劝”。”
“让他们也去海外『开开眼界』,为汉王殿下的大事业添砖加瓦,岂不美哉!”
各地州府,类似的勾当,都在暗地里上演。
一队队衣衫槛楼、面黄肌瘦的“自愿垦荒者”,就这么被“奏”齐了。
队伍里头,不单有“晓以大义”的白莲教徒。
更有从各地监牢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轻犯”
一偷鸡摸狗之辈,抗税不交的刁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