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蜂巢网络,永恆的怪兽矩阵!(1/2)
(二合一)
林有风操控著现如今雷怪的身体,內视脑海中化身的具体模样看了看。
表面上並没有產生任何区別,但他知道体內的细胞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g细胞的一个显著特徵是“侵略性异变”,原本是侵略性、异变,现在则变得有点像是侵略、性异变。
然而有一件很尷尬的事情,雷怪这只怪兽並没有生殖系统。
在《环太平洋》中只有极少数的怪兽拥有生殖系统,並且都是雌性。
比如4级怪兽尾立鼠,比如3级怪兽鰻兽。
它们都有生產后代的能力,但雷怪不同,它就像是《权力的游戏》里那种无垢者,是一种捨弃了生育系统的点满战斗属性的战士。
不过稍加实验后,林有风还是解构出这项能力的进阶用法。
繁殖,本质上是將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
一般来说,能够互相繁殖的生物之间肯定是同一种生物,或者是dna极其相似的生物。
这一点所有来源於《环太平洋》的怪兽都满足,因为它们本就是从先驱的dna中演化而来的巨型生物。
2米多的撕裂虫和一百多米的雷怪在基因上高度重合,因此具备基因遗传的可能性。
林有风召唤出一只撕裂虫开始试验,他尝试將雷怪的遗传信息存储在g细胞中,利用“替身术”来將其注射进入撕裂虫的体內。
隨后,林有风又轻微放电刺激撕裂虫的全身肌肉,將其g细胞完全激活。
只一瞬间,撕裂虫的身体便开始迅速演变,它自主地吞噬周围的血肉尸块,为自身形態的演变提供大量能量。
【检测到化身-撕裂虫开始进化,请选择进化方向】
1.战力提升:全方位强化战斗力,形態演变为小型“雷怪”,体长延伸至10米,拥有部分雷怪的能力。
2.智慧提升:强化智力,大脑发育程度趋向“雷怪”水平相当於经受过训练的6岁人类幼童,可自主执行简单任务。
3.寄生提升:体型缩小,肢体退化,向“怪兽大脑”形態演化,连结生物中枢神经后可释放麻醉成分,自身取代其主体进行活动。
三个方向的提升,直接加强战力或智慧,最后一种则是演化为一种特殊形態——“怪兽大脑”。
在《环太平洋2》中曾经出现过这种东西,一颗怪兽大脑出现在黑曜石机甲的主控室內,通过神经连接操控这台机甲。
通过怪兽的特殊形態分化,它几乎完全摒弃了躯体,转而强化大脑,拥有丰富的神经传感组织,可以快速適应並连接其他生物的大脑。
林有风更愿意將这种状態下的撕裂虫称之为“寄生虫”,它在与其他生物的头部和脊柱神经连接后就能分泌出一种麻醉物质,用来干扰被寄生者,然后取代其活动。
他振翅飞起,从不远处抓了一只观望状態的骷髏爬虫,体型並不大,只有十几米长。
隨后林有风为撕裂虫选择“寄生提升”,等待其进化几分钟,便一爪子踩住骷髏爬虫將其控制,然后把寄生虫放置上去。
寄生虫已经退化到只剩主体部分,但一接触到骷髏爬虫的后脑便生长出无数神经状的细长组织,没入爬虫的大脑。
半透明的管状中有淡黄色液体被注射入爬虫的大脑,原先挣扎中的爬虫迅速变得安静下来,一分钟后便抬头看向雷怪,眼睛变成了雷怪同款的亮蓝色。
林有风鬆开骷髏爬虫,这只生物顿时在地上跑来跑去,快速適应自己的身体。
隨著林有风主体意识的接入,他尝试直接控制这只化身撕裂虫,眼前的画面顿时出现变化。
视角比起雷怪要矮很多,能够操控的器官也变少了,只有双臂一尾,他张大嘴阿巴阿巴一阵,感觉到寄生虫的控制明显有延迟。
大概每道指令都会有0.2秒左右的延迟,看起来可能不高,但拿打游戏来类比就知道了,基本上是会白给然后大叫一声“卡了”的延迟水平。
不过林有风也不挑,这毕竟只是g细胞和撕裂虫组合起来的新用法,大概也和之前自己掌握了“替身术”有所关联。
看起来掌握更多的技能非常重要,组合后可以產生更多更巧妙的化学反应。
就像是一个人学会的理论知识越多,能够创造出来的作品自然会更多。
我的技能是喷火,但这並非只是个技能,这意味著我实际上掌握了某种原理,要么是拥有特殊器官,要么是能够感悟火元素,要么是能够操控高温状態的等离子体……
反正百果必有因。
林有风將视角切换到异形终结者的身上,操控雷电小白蛇攻击骷髏爬虫背后的寄生虫,贯穿其头部將其杀死。
寄生虫死亡后,骷髏爬虫顿时瘫倒在地,麻醉效果大概持续了一两分钟,而后它重新站起来,被异形终结者完全击杀。
经过试验林有风对寄生虫的效果基本有了概念,优点和缺陷一样明显。
通过寄生虫,理论上来说林有风可以代为操控大多数生物。
不过仅仅是理论上说,因为寄生虫有足足一米五的大小,操控人类的话未免太过沉重不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