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三十四章(1/2)
朱玉英既紧张又忐忑,感觉难以承受眾人注视,再次低下头,故作镇定。
“为何问这个?”
朱玉英低头不语,但仍努力平缓地表达自己的疑问:“他是我的恩人,我只是好奇父亲对他到底有多看重。”
原来是这样。
几位男性长辈顿时释然,唯独徐妙云皱眉看著朱玉英。
朱棣嘆气道:“经你提醒我才记起,李武还曾救过你的命呢。”
说著说著,朱棣想起李武近期的表现,笑著对朱玉英说道:“你放心,只要李武不犯大错,我不跟他计较;即便犯了大错,看在他救过你的份上,我也愿意原谅他。”
“王爷!”
徐妙云忽然打断朱棣的话,“您跟孩子们说这些干什么?”
说完,她环视子女们,最后將目光锁定在朱玉英身上,“都给我安分点,別惹麻烦。”
朱玉英连忙答应,心中却暗自窃喜。
李武在家休养了数日,这种閒適的日子,最易消磨斗志。
他如今住在舒適之处,吃喝无忧,甚至已官至千户。
偶尔他会思考,若是当初刚穿越时便是千户,又不是为护卫军效力,或许真会主动攀附朱棣?
最终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只要生活尚可维持,他是绝不会冒险的。
这个念头令李武自嘲不已,心中渴望有所作为,但稍有成绩便萌生退意,难怪前世境遇如此淒凉。
而今,他与燕王府的关係愈发紧密,即便想要抽身也难以做到,只能振作精神,重拾锐气,谋划应对即將到来的靖难之役。
人生在世,有时確实需要某种。
这一天,李武前往朱能府上,邀他一同拜访丘福,商议关於顾明的事宜。
他计划趁著休假的机会,尝试將顾明调至麾下。李武见朱棣面露担忧,指尖轻轻叩击窗沿,夜色在他眼底碎成一片寒星:“三万守军虽寡,却可借地利布防。北平城墙高厚,足可抵十万铁骑。”他转身直视朱棣,眸中燃著冷锐的光,“何况瓦剌此次南下,輜重粮草皆在山海关內——他们以为陛下在南京,北平防务空虚,却不知这正是诱敌深入的良机。”
朱棣抚掌而笑,却又敛起笑意:“先生欲做饵?”
“臣愿为饵。”李武单膝跪地,甲冑在青砖上撞出清响,“但需陛下借臣一样东西。”
“何物?”
“陛下的佩剑。”李武仰头望著案头那柄鎏金佩剑,“臣持陛下剑印镇守北平,可调周边卫所驻军,更可借陛下威名稳守军心。瓦剌若知臣代陛下督战,必以为陛下暗中布局,军心自乱。”
朱棣凝视他良久,忽而起身拔剑出鞘,寒芒映得二人面色如霜。他將剑鞘重重按在李武掌心:“剑在,如朕亲临。但若城破……”
“城在臣在,城破臣亡。”李武叩首时,发间汗湿的碎发贴在额角,却笑得决绝,“臣唯有一求:若臣战死,请陛下善待臣之家人。”
朱棣抬手虚扶,声音沉得像压著铁块:“先生若能守住北平,朕许你子孙永享伯爵之位。”他忽又轻笑,“不过先生方才说『尚无良策』,如今看来,这『浅见』倒比良策更狠辣——诱敌深入、围城打援,顺带断了瓦剌退路。”
李武起身时掸了掸膝头尘土:“狠辣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望向窗外东南方,那里是徐皇后曾居的坤寧宫方向,“此战若胜,陛下可携全胜之威还京,震慑那些朝堂上的『清流』。”
朱棣瞳孔微缩,忽而大笑出声。他拍著李武肩膀,指腹摩挲著剑柄上的蟠龙纹:“先生果然不止懂兵法——好,就依先生之计。朕明日便下旨,命你为北平防务总提督,节制三司兵马。至於南京……”他眼底掠过一丝冷光,“朕倒要看看,那些酸儒见朕留京,能翻出什么浪。”
李武告辞时,夜露已重。他摸著怀中的剑鞘走出奉天殿,忽闻身后传来朱棣的低唤:“先生可知,为何朕独信你?”
他驻足转身,见皇帝负手立在殿阶上,龙袍在夜风里捲成暗金色的浪。
“因你眼中有火,却又不似那些莽夫——”朱棣抬手按在自己心口,“你这里,装的是整盘棋。”
李武低头,月光顺著剑鞘蟠龙的纹路爬上手背。他想起朱玉英那日在饭桌上的试探,想起徐皇后临產前塞给他的那道密旨,忽然轻笑:“陛下眼中,又何尝不是整座天下?”
朱棣怔了怔,继而仰头长笑。笑声惊起檐角宿鸟,扑稜稜掠过宫墙,將南京的夜色剪出一道带光的裂痕。
“彼等虽结盟,却只为私利,此联盟鬆散不堪,与六国合纵攻秦无异,稍施离间之计,便可能全面瓦解。”
“瓦剌此次联盟亦然,表面强大,实则虚弱不堪。”
说到此处,李武稍作停顿。
“实不相瞒,在下认为这是彻底清除北方隱患的良机。”
“如今瓦剌高层及大半兵力已入山海关。”
“若能一举歼灭,百年內瓦剌再难对我大明构成威胁。”
“倘若他们胆敢南下,定是误判陛下无法及时回援。因此,若陛下亲率大军北伐,他们或许还未与我军正面交锋,便因惧怕陛下的威名而自行溃散。”
“一旦他们撤离山海关,再想追赶便困难重重……”
朱棣静静听完,已明了李武的想法。
然而,他心中却更加疑惑。
思虑片刻后,朱棣道:“朕已明白李先生之意,朕又岂会不欲彻底清除此患。”
“然先生亦知,瓦剌各部行动极为机敏,若一心逃窜,我军恐难追及。”
“欲在北平全歼他们,须设法在他们撤退前封堵山海关。”
“但这怎么可能呢?”
说到此处,再度陷入沉思,片刻后,似有所悟,目光中闪过一丝精芒。
“先生既知此难,为何仍与朕详述?莫非已有良策?”
李武摇头。
“並无良策。”
“啊……”
此回答令朱棣颇感意外。
怎会毫无办法?
李武坦然道:“李某並非真仙,如今陛下尚在南京,如何能制伏如数十万滑溜如泥鰍般的瓦剌各部?”
话至此处,语气忽转,“不过,倒是有些浅见。”
朱棣迟疑地问道:“不知先生有何高见?朕或可相助?”
李武点头道:“那是自然。”
说著,他走到窗边。
眺望夜色笼罩下的南京城道:
“李某恳请陛下暂留南京。”
朱棣闻言,面露难色。
“然若朕留於此,北方局势该如何应对?”
李武道:
“李某劝陛下留驻南京,实出於两方面考量。”
“其一,如今天下初定,南京为旧都,诸多事务需陛下亲自决断,陛下若离,诸多要务恐停滯,有损国事。”
……
“其二,正如方才所言,陛下若北返,瓦剌各部必闻风而逃至漠北,那片大草原广阔无垠,再寻其踪跡便难上加难。”
“至於北方……”
“李某愿独自前往。”
朱棣听罢,略显惊愕,隨即目光充满疑惑。
“李先生此言当真?瓦剌诸部联合,兵力或达数十万,而北平仅三万守军。”
“先生镇守北平,朕深信不疑。”
“然双方兵力悬殊,先生欲將他们尽数留滯,岂非过於艰难?”
李武微笑道:“能否全数留滯,李某现下亦无法向陛下担保,但必將竭尽全力。”
“若无法彻底解决他们,我李某也並非束手无策,至少可以將他们驱逐出去。“
“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这结果更糟。“
朱棣听后陷入沉思,此事重大,绝不能草率决定。
他深思了整整一个时辰,最终下定决心,坚定地点了点头:“朕相信李先生的判断,一切都按你说的去做!“
“多谢陛下信任。“
李武躬身致谢,隨后微笑道:“北方若有任何进展,我会第一时间告知南京,陛下无需过多忧虑。“
“多谢先生费心。“
朱棣亦回礼答谢。
……
第132章徐妙云求助!
朱棣询问李武何时启程时,李武考虑片刻后表示越快越好,当晚稍作准备,次日清武即刻出发。
交代完毕后,因朱棣本就无睡意,点头同意后便开始筹备送行事宜。
李武虽不介意礼仪繁琐,却深知其重要性。
国师出行,必须隆重对待。
朱棣精心准备送別,李武並未反对。他知道,在古代,这类仪式往往能在许多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陛下,李某就此告辞。“
李武御风返回客栈房间。
坐下后,他以地煞中的衍算之术,不断推演此次行动可能遇到的情况及成败机率。
若是仅需守住北京或驱逐瓦剌人出山海关,李武根本无需如此专注,那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但此行目標远不止於此。
他希望將瓦剌各部彻底留下!
这一计划难度极大,之前与朱棣见面时已充分意识到。
瓦剌人马术高超,作战能力未必顶尖,但逃跑速度堪称无人能敌。
即使效仿汉武帝追击匈奴千里,將瓦剌赶至遥远之地,成效也恐有限,他们如泥鰍般难以捉摸。
然而,如今他们身处北平而非漠北草原。
北平周围群山环绕,太行、燕山等山脉眾多。
一旦进入这片区域,可供他们逃离的路径仅有三条。
若能掌控这些出口,他们將无路可逃。
但这並非易事,即便是李武,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临行前,李武试图以地煞法术预演未来的种种可能。正沉浸其中时,京城王府传来敲门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