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 >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最长的河 乱世军户:从鲤鱼换老婆开始! NBA之绝对统治力 我这钓鱼竿永不空军,你送给真空军了? 传奇:每天一条捡尸信息 复沦陷 太渊之烬 魏晋不服周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剑出星宿毒为锋

朱高炽听到李武此言,心中压著的大石终於落下。

说实话,他刚才確实担忧李武盛怒之下,將已抓捕的文人尽数处决,那后果將不堪设想。

庆幸的是,李武並非嗜杀之人,依旧愿意给予这些人悔过的机会。

“李先生,在下先行告退。”

朱高炽拜別李武后,立即前往布政司,紧急擬写文书,以最快速度传讯各地布政使。

文书內容简明扼要,告知他们提醒並警告被捕文人及仍在抗拒的文人,放下姿態,向李武认错,避免事態扩大。

然而,朱高炽送出文书后,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显得心神不寧。

徐妙云送来点心时看到他的状態,十分心疼。

“高炽,若有困扰,不妨直接去找李先生,何必独自烦恼?”

“李先生通情达理,定能理解你的想法。”

朱高炽闻言嘆息道:“母亲,您有所不知,此次情况与以往不同。在北京城受困於李景隆之时,李先生依然镇定自若,神情平静。”

“但此次针对文人之事,李先生虽极力掩饰,却难掩愤怒。不仅仅是愤怒,更像是一种深沉的厌恶!李先生提及那些文人的眼神,让我想起他当年要剿灭外族叛乱时的样子!”

徐妙云闻言大惊。

“竟如此严重?”

朱高炽苦笑道:“是啊,我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般地步。李先生似乎对这些文人怀有极深的敌意,对待此事的態度甚至比驱逐外族叛乱时还要严肃几分。”

“所以我现在很担忧,那些尚未被抓的人不懂得把握机会,反而变本加厉。一旦触怒李先生,我不在乎他们的生死,却害怕李先生一怒之下,血流成河!”

“若李先生决心大开杀戒,恐怕连父皇也难以阻止……”

徐妙云听后亦忧心忡忡。

思索片刻后望向南方:

“你父皇已在赶往北京城的路上,等他到了,或许能有转机。”

朱高炽俯身行礼,“父皇未归之前,只能如此。如今李先生身为国师,其言我们即便有异议,也无权反驳。”

……

光阴似箭,数日转瞬即逝。

与往常不同,今日的北京城格外喧囂。

城內百姓与將士齐聚南城门外,列队两旁,屏息以待。

前方搭起一座凉棚,棚中站满京城重要人物。

“父皇车驾已至!”朱高炽遥望远处,高呼。

徐妙云凝视车驾,心绪激盪。分別虽仅月余,却恍若隔世,恨不得立刻上前迎接。

“百官听旨,恭迎圣驾回朝!”李武发令。

眾大臣闻言齐整身形,俯身跪拜,齐呼:“吾皇**!”

直至半炷香后,朱棣车队方至城门。

“平身吧。”朱棣下輦,绕过群臣,直奔李武,拱手道:“此次北疆之事,全赖李先生之力。”

李武微笑回应:“区区小事而已。不过,我当初承诺的事未能完成,瓦剌人逃了不少,其他部族也苟存至今。”

朱棣大笑:“李先生过誉了!若换作朕,纵有五十万大军亦难办到,而先生仅凭一己之力,达成了百万军功。朕深感钦佩!”

李武不再推辞,目光微沉,意味深长地说:“陛下此番归来似乎心事重重,定是有要事相商?”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李先生。”朱棣略显惊讶,隨即感慨。

李武直言:“李某明白陛下的心思,但今日刚归,不如先与家人团聚。李某將在別苑静候陛下。”

言毕转身离去。

朱棣率眾臣送別李武后,命姚广孝著手处理迁都事务。

自徐妙云与朱高炽同行至布政司后,朱棣未及敘旧,便急切发问:“高炽,朕途中得知李先生近日处决多人,如今北方局势如何?文人有何反应?“

提及此,朱高炽面容骤沉,嘆气言道:“数日前,儿臣已致信各布政使,嘱其规劝文人莫与国师对立,但世族文人置若罔闻,局面愈发失控。甚至有不明**者竟闯入府衙寻死,称李先生残暴无情。“

朱棣听罢,心中倍感沉重,担忧之事终成现实。

“父皇,此事该如何应对?“朱高炽亦无计可施。朱棣沉思片刻后说道:“容朕先拜会李先生。“隨即前往李武所居別苑。

入室行礼毕,李武起身微笑递上一杯清茶,示意朱棣落座。朱棣虽坐下,却毫无饮茶兴致,直截了当问道:“文人**愈演愈烈,不知先生对此有何打算?“

思虑再三,他仍决定先行询问李武之意。

李武握著茶杯,沉默片刻后道:“本欲令公子暂时停手,料想他们或能收敛,岂料反而变本加厉。实在出乎意料,方孝儒事件影响竟如此深远。“

说罢,嘴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当初要求朱高炽暂停行动时,李武確有意给予文人改过机会。若其诚心悔过、收敛锐气,李武確实打算就此罢手。毕竟改革需循序渐进,急功近利並无益处。

这一系列因书生引发的变故纯属意外。李武早有对策,只待朱棣登基后逐步施行。

且退一步,避免文人过於激愤。

对李武而言,此举並无损失。

然而,大明世家的文人似乎並不感激。

近几日李武暂停行动,他们竟认为李武示弱,行为愈发囂张。

李先生……

朱棣终於按捺不住,问出了心中疑惑。

“您打算如何处置那些顽固的文人?”

李武不紧不慢地反问:“陛下希望李某怎么做?”

话题被巧妙转移。

朱棣陷入沉思。

隨后,他坦率直言自己的担忧。

“那些顽固分子罪无可赦,朕亦认为杀之无妨,但如今大明因太祖及朱允炆的政策,文人地位极高,若大批量处决,恐引发动盪。”

“故朕以为,先生不如暂时退让,待局势稳定,再逐步解决。”

李武回应道:“遵从陛下的意思。”

听到此言,朱棣鬆了口气,正欲提议释放被捕者,由他亲自处理书生事务,却见李武嘴角微扬。

“若**麻烦,那李某便改为抓捕,不予杀害。”

朱棣的话被堵了回去。

“李先生,此事並非是否杀戮的问题,北方文人势力盘根错节,若逼得太甚,恐生变故!”

李武反问道:“陛下,有我在,还惧他们能有何作为?”

“这……”

朱棣哑口无言。

李武平静地说:“陛下是否以为,我之所以不放过他们,只是因为那位书生的事?”

“这……”

朱棣愣住,表情渐显怪异。

他一直忧虑李武若大开杀戒,会带来混乱,却忘了李武乃仙人。

仙人怎会为尘世琐事动怒?

“李先生之意是?”

李武笑道:“李某此举全为大明长远考虑,陛下若觉李某做错,日后便不再参与朝中事务。”

朱棣心跳加速,气氛隨之紧张。

李武无需**自己,所说皆为事实。

无需质疑。

李武面对朱棣的疑问,心中嘆息。皇帝的目光未能超越时代的局限,看不到放任文臣势力膨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然而,这样的短视並非朱棣独有,自古以来无人能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

“陛下,此事您可仔细思量,至於对我的信任与否,还请自行定夺。”李武说著,挥手间微风轻拂,房门悄然打开。朱棣欲言又止,最终默默离去,房门隨后自动闭合。李武躺在床上,眼中闪过一丝冷峻之色。有些事他必须完成,不论付出何种代价,阻拦者都將被清除,哪怕是朱棣也不例外。

……

次日,彻夜未眠的朱棣来到布政司。朱高炽急切地询问:“父皇,李先生是否已答应放过那些文官?”朱棣沉吟片刻,语气冰冷:“那些文人誹谤国师,罪无可赦。国师仁慈,免其死罪,但活罪难逃。”他转向朱高炽,“从今日起,凡议论国师者,一律逮捕入狱。”朱高炽面露难色,却被朱棣打断:“李先生这么做必有深意,不必多言。”

朱高炽无奈嘆息后,朱棣的旨意迅速传至北方各地。许多暗中或公开反对的人悉数被捕,大同、北平等地局势紧张。数千名文人被投入监牢,导致多地监狱人满为患,甚至需临时扩建牢房。

短短几日內,大明北方陷入动盪,涉及李武话题的士子无不心生恐惧。

局势动盪,人人自保。

在大同的钱诺好等人间,虽仍有文人留存,但他们因忌惮官府,不敢轻举妄动。在家赋诗作文,以笔为刃,大肆批评李武,將其形容成十恶不赦、居心不良之人。

然而,朱棣圣旨一出,这些文人立刻噤声。流传於市井间的批评文章也迅速减少。北平邻近京师,情况更为明显。当第二波抓捕行动后,先前反对者无论愿不愿意,均归於沉默。

儘管內心可能存疑或有他图,但针对李武的舆论暂时平息。这一消息迅速传至南方,引发极大震动。

第160章改变国本之策!

朱棣的一道命令,使大明內部暗流涌动。然而,李武对此浑然不觉,一心埋首於一项重要事务。

他执笔疾书,时而开怀,时而忧虑,整整一天一夜未曾停歇。直至黄昏时分,终於搁笔大笑:“终於完成了!“

他將桌上展开长达数米的奏章整理妥当,隨即前往布政司拜见忙碌中的朱棣。此时,新宫殿尚未建成,朱棣的办公地点多在此处。

“李先生今日怎得閒来此?“朱棣见李武到来,面露喜色。

李武微笑递上满纸文字的奏章。

“我特来与陛下商议要事。“

朱棣注意到奏章的篇幅,眉头微皱,神情变得凝重。这份奏章竟超八千字!能让李武特意撰写如此长文,定非同小可,或许关乎大明国运。

“不知李先生欲商何事?“

李武笑道:“陛下,那些文人的反应如何?“

面对这意外提问,朱棣略显疑惑,但基於对李武的信任,稍加思索后如实作答。

“朕下旨后,多数文人表面安静了,少数顽固分子也如先生所言,被关押入狱。”

李武又问:“陛下认为这些文人真的安分了吗?”

朱棣毫不犹豫地摇头。

“怎么可能完全平息?这些人像方孝孺一样固执,尤其是一些世家大族,表面顺从实则暗中算计,从未真正安定。”

即便採取严厉手段,想彻**衡这些文人谈何容易?

李武对此毫不意外。毕竟**或抓捕不过是治標之策,治本之道更为重要。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例证。他为了打压鼓吹分封、反对郡县制的儒生,手段极为残酷,却未能根除问题。儒生犹如雨后春笋,很快重现,甚至因秦始皇去世而被污名化。

对付明朝文人与秦时类似,以史为鑑可知兴替。李武深知仅靠压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此选择退一步,保全他们的性命,转而写下这份奏章,提出根本性变革的方案——改革。

“无须担忧,这不过是震慑之举,陛下不妨先看看奏章內容。”

李武淡然一笑。朱棣隨即好奇地展开奏章,逐字阅读。

读至一半,朱棣眉头紧锁,既感到震惊又满是疑惑。

半个时辰后,他看完全文,不解地问:“李先生提到废除八股文,理由何在?文中虽有解释,朕仍不明所以……”

李武微笑回应:

“八股文確有其价值,但弊端远超益处!”

“八股文无实际用途,仅为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仅是获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別无他用。”

“它虽助朝廷选拔官员,却也毁了读书根基。士人皓首穷经,钻研圣贤言行与时文格式,对齐家治国之道却不闻不问。”

“纵能选出办事之人,却难育如文天祥、岳飞般的栋樑之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戏闹初唐 土匪营 无敌特警横扫三国 大明钉子户 宋时行 第三次机遇 大腕崛起 庄主有毒之神医仙妻 狮子与兔(BDSM) 皇恩荡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