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一触即发(1/2)
第142章 一触即发
石守信原以为,钟会入成都后,会稍微装一装的。即便是要准备兵变,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慢慢调整。
毕竟,时间还很充裕。
没想到这位大都督非常直接,压根就不想装。
他进城入主皇宫没几天,就任命姜维为护军,接管了成都皇宫的防务。
并且,自姜维赴任伊始,就开始在本地招募新军,定额五千人。仅仅三天时间,就到岗两千余人,都是姜维的旧部。
看起来,人好像还是那些人,但是他们的身份却已经“洗白了”。不再是什么降军,而是“正儿八经”的魏军精兵!
此举并没有引起魏军将领的不满,或者暂时说没有人公开反对。所有人都在观望,想看看钟会下一步想做什么。
紧接着,钟会任命石守信为军粮御史,接管成都兵器库和粮仓,负责发放和回收兵器,日常粮仓配给与征粮等事务。
石守信的本部兵马进入成都,分两部,分别屯扎于粮仓和军械库,每处仅屯兵两千人不到。
石守信直接总管后勤,可谓是位高权重,油水极多。
只是在明眼人看来,钟会对石守信的信任并非绝对,最起码没有超过姜维。
随后,钟会任命亲信丘建为督军校尉,负责巡查成都城内各处以及日常宵禁,逮捕贼人等等。
最后才是成都城外的布防,钟会将十多万魏军分成了四部,分别由胡烈、李辅、师纂、夏侯咸四人分别掌管。田续、庞会、李苞、牵弘四人为副将。
简单说,就是将魏军大营一分为四,四军分设四个营地,分别部署于成都的东南西北,每个方向屯扎一支军队。
每支军队,每天抽调一千人,负责一面城墙与城门的巡防。每日换防,由不同的牙门将负责。其他军队没有军令擅自调动的,以谋反论处。
军中将领就跟上班一样,去军营办事就在城外,回来休息就在城内,并不与麾下部曲同吃同住。
与此同时,大量的蜀国旧臣,被迫迁出成都,并在成都郊外农庄落户。
城内宅邸,都成了魏军将领们休息的地方,多出来的宅院用来屯兵,给将领们的亲军居住。
一个又一个的炸弹,被钟会悄悄的埋下。整个成都城,军队的数量在急剧膨胀,气氛也在以肉眼可见的趋势变得紧张起来。
大家似乎都意识到了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但也不确定那件事会在何时发生,以怎样的形式发生。
厚重的阴云,伴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渐渐笼罩在所有人心头。
这天刚刚入夜,在成都粮仓签押房里清点账目的石守信,打了个哈欠,他总算是把近些年成都粮库里面的库存总量和变化趋势搞明白了。
难怪邓艾能赢的,实在是因为蜀军的军粮耗费数目巨大,而入账的军粮,则是一年比一年少。
蜀汉的常备军,也由当年的二十万,下降到十万,再下降到五万常备军加五万征召兵。
每年供给的军粮数目都在变少,这显然是蜀汉官府,已经没法向蜀中大户征粮的表现。
由此可见,谯周这样的人,在蜀中有着深厚的政治土壤。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一群能量恐怖的人!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石守信也不过是看个热闹。麻烦的是,如今成都存粮也不太够,即便是把秋收的新粮也算上,都吃不到明年秋收,估计到明年三四月就要断粮。
简单说就是所谓的“青黄不接”。
石守信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谯周要带“投名状”来跳船了。其他什么的都不用看,只需要知道粮食不够吃就行了。
变乱是必然会发生的,蜀地也养不起钟会麾下的二十万兵马!在大家集体饿死之前,变乱就会爆发。
“石监军,大都督有请。”
石守信正在沉思的时候,身后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回头一看,说话的人居然是陈寿。
“我这便去。”
石守信起身便走,没有说什么废话。如今成都城内的局势日渐紧绷,他日常都是谨言慎行,能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说话,以免祸从口出。
独自来到皇宫内御书房,钟会正在书写军令。见石守信已经进门,钟会连忙招呼他坐下。
“看看这个。”
钟会将某张极为眼熟的字条递给石守信说道。
“这个是……”
石守信故作无知,有些疑惑的问道。
“疑似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但也可能是有人栽赃。如果是栽赃的话,你认为谁的可能最大?”
钟会看着石守信询问道,面色平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站起身,在屋内踱步,石守信也只好跟着一起站起来,只是没法跟在钟会身后。
因为如果跟在钟会身后,那样看上去像个亦步亦趋的鸭宝宝。
“大都督,蜀中势力驳杂,据下官所知的,就有以关张为首的老臣派,以诸葛亮、蒋琬、费祎为首的荆州派,以李严、法正为首的东州派,黄权、马忠、王平为首的益州派。
姜维和哪一派都不亲近,只不过可以拉拢老臣派和荆州派。
益州派则是视姜维为仇寇。若是真有人冤枉他,且有那个能力布置计谋的话,那显然只能是益州派的人干的。”
石守信兜着圈子解释了一番,看上去说了很多,实际上都是汤水,一点干货也没有。
如果上干货,一句话“就是姜维干的”,足以说明一切。
钟会也没料到,石守信居然可以如数家珍一般,将蜀地政治势力分布如此明晰的说出来。
就凭这份分析能力,就决定了此人绝非池中之物!
“行了,这些你自己记得就行,不必洋洋洒洒一大堆说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