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潼关怀古(1/2)
第157章 潼关怀古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石守信带着本部人马来到了潼关。
潼关守将正是曹魏名将郝昭长子郝萌。听到这个名字以后,石守信愣神了半天,然后向郝萌打听他是不是有兄弟。
叫什么“郝萌”嘛,叫“郝萌萌”多好!
石守信在心中吐槽道。
郝萌说他有一弟名叫郝凯,在军中为将,获封关内侯,似乎混得还可以,目前在河东军中。
只是因为司马昭经常调整军中序列,所以郝萌也不知道郝凯现在具体在哪里。
现在的潼关,还是历史上的“老潼关”而非是隋唐时期的“新潼关”。此时潼关的防御体系令进攻者绝望,几乎没有任何办法硬攻,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也不过分。
潼关守将官职不大却是非同小可。
郝昭虽然在魏明帝时期拼死抵抗蜀军,但其后人明显投靠了司马家,并获得了重用。
石守信心中暗想:所谓曹魏“死忠”,恐怕在如今世家连横合纵的格局下,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这次他去蜀地,见识了大汉的死忠。既然忠于大汉也是忠,在没有现实意义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去忠于曹魏呢?
足见人心向背虽然跟水一样,但并非是毫无规律的。
要么图名,要么图利,总要图一样东西,哪来无缘无故的忠诚?
曹魏都是如此,那么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司马氏就更是如此了。
将大军安置在潼关以东的大营里面以后,石守信带着李亮等人在潼关外闲逛,看到关城以东一里地的羊肠坂出口处,有一块天然的大石,顿时计上心来。
他对李亮说道:“找个石匠,把诗句刻在上面。”
“是什么诗?”
李亮询问道。
“就叫《潼关怀古》吧。”
石守信翻身下马,从李亮手中接过一支炭笔。
所谓炭笔,制作材料一般以极细的柳条燃烧成炭,从而制成笔芯,然后装进一支中空的细木棍中,与前世的铅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气呵成写完,石守信在心中暗叫罪过罪过,只敢在落款处写无名氏。
“石司马何不留名于此?”
李亮疑惑问道。
“这是别人写的,那个人曾经说要救天下人于乱世苦海,还说古之为政者,身任其劳,而贻百姓以安。
只是后面出师未捷身先死。”
石守信感慨道。
“难怪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李亮感同身受点点头道,随即便吩咐亲兵去潼关内找石匠,来这里把诗句雕刻在大石上。
“可惜相父不能看到这个。”
一旁的刘禅叹息摇头,也没有问石守信口中那个“无名氏”到底是谁。
眼见四下无人,石守信看向刘禅询问道:
“去洛阳以后,晋王一定会宴请你。到时候酒过三巡,歌舞翩翩,晋王若是问你‘颇思蜀否?’,你该如何作答?”
蜀国公主虽然已经怀孕,但石守信称呼刘禅依旧是毫无礼貌可言,这并非是他不懂礼数,而是故意为之。
“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还未开口,一旁的郤正答道。
石守信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郤正也同样是面色平静看着他。过了一会,石守信这才看向刘禅,意味深长的说道:“听人劝,吃饱饭,有时候听听身边良吏的建议,可以避免灾祸。”
说完,他转身就走,朝中潼关关城而去。
等石守信走后,刘禅这才拍拍郤正的肩膀说道:“刚刚说得好。”
然而郤正却一脸忧虑说道:“石公再怎么说都算是您的女婿了,他面冷心热很多话不方便开口,对您没有恶意。即便是您说错话,他也不可能把您怎么样的。但是到了洛阳,司马昭那边或许就没有这么容易应付了,您一定要小心些。”
刘禅有些无奈的点点头,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他看到石匠正在把刚刚石守信写下的那首诗刻在大石上。
这首诗让他想到了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些人虽然已经故去,所做之事或许在后人看来有点傻,但是精神长存。
这些人和事,让刘禅心中五味杂陈。
夜里,郝萌设下宴席,宴请石守信及麾下亲信,却压根没有派人通知刘禅。
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亡国之君,不值得结交。相反,石守信是近年来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并且是文官武官都担任过。
这样的人,将来很可能成为管理一方军政的“都督某地诸军事”,顺便还伴随着“刺史”及“持节”或“假节”,变身为三位一体的强人。
现在逮着机会了不结交,岂不是浪费人脉?
面对郝萌的刻意讨好,石守信完全没有推拒,席间宾主尽欢。
待退席后,他这才把亲信们都召集到自己所居住的石屋里面商议大事。
“辽东、河东、河西、青徐、河南、淮南,在哪一处地方安置部曲,你们想好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