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政治游说,政治的智慧(1/2)
市委组织部那栋庄重的灰楼,在午后的阳光下透著一种沉稳的威仪。
冷治踏进梁云川办公室外间的小会客室,带著组织部特有的笔墨纸张与茶叶混合的淡淡气息。
秘书显然已得了吩咐,態度恭敬而周全:
“冷部长,梁部长在等您,请跟我来。”
推开里间厚重的木门,梁云川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著门,眺望著窗外的城市。
他身形挺拔,头髮梳理得一丝不苟,即使是一个背影,也透出市委常委、管官帽子的组织部长那种內敛而厚重的权威感。
听到动静,梁云川转过身,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带著长者风范的温和笑容:
“小冷来了?快坐。”
他指了指会客区的沙发,自己率先在主位坐下。
“梁部长,打扰您了。”
冷治微微欠身,姿態恭敬却不諂媚,带著县里核心干部的沉稳,在侧面的沙发坐下,腰背挺直。
秘书无声地奉上两杯清茶,悄然退下,关上了门。
“尝尝,新到的狮峰龙井。”
梁云川端起茶杯示意,动作舒缓从容。
他没有立刻切入主题,这是一种领导的艺术,也是给下属心理铺垫的时间。
冷治依言端起茶杯,一股清冽的茶香扑鼻而来。他浅尝一口,赞道: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好茶!汤色清澈,香气內敛,回甘绵长。梁部长还是这么懂茶。”
梁云川微微一笑,放下茶杯,目光落在冷治脸上,带著一种审视,却也带著几分旧识的亲近:
“小冷啊,你在青峰组织部这些年,干得不错。郑仪同志搞的那个『青峰模式』,动静不小,干部队伍是关键一环,你能稳住局面,配合得力,这不容易。”
他没有提冷治过去的挫折,只点现在的成绩,这是老领导的提点,也是一种肯定。
“梁部长过奖了。”
冷治放下茶杯,神情恳切。
“主要是郑书记思路清晰,魄力惊人,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新路。我作为组织部长,责无旁贷,就是立足本职,尽最大努力把『青峰模式』对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选好人,用好人,確保县委的决策部署能一竿子插到底。”
他把功劳归结於郑仪和集体,同时点明自己是在“落实要求”、“选人用人”,紧扣组织部的核心职责。
“嗯。”
梁云川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冷治知道铺垫够了,该进入正题了。
他从隨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装订整齐的匯报材料,双手递给梁云川:
“梁部长,这次来,主要是想向您匯报一下青峰县近期在干部工作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特別是围绕『青峰模式』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是如何在实战中考察、培养、使用年轻干部的,同时也有些困惑,想请您指点。”
他没有提“主持工作”半个字,主题明確:匯报工作,请教问题。
重点落在“青峰模式”和“年轻干部”这两个梁云川必然关注的点上。
梁云川接过材料,並未立刻翻看,而是饶有兴致地看著冷治:
“哦?实战中考察培养?这倒是个好题目,说说看。青峰现在势头不错,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冷治精神一振,开始条理清晰地阐述:
“郑书记常说,『青峰模式』要行稳致远,乡村振兴要落地生根,关键在人,特別是能打仗、打硬仗的年轻干部。”
他先抬出郑仪,也是上级认可的人物。
“我们摒弃了过去那种单纯看资歷、看材料、听匯报的『档案式』考察。”
冷治语速平稳,观点鲜明。
“重点把干部放到『三块难啃的骨头』上去锤炼、去识別。”
“第一块骨头,是歷史遗留问题的『清零战场』。”
“像柳树洼土地安置、清水河旧案重启、殭尸企业盘活这些陈年硬骨头,涉及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歷史渊源,政策性极强,协调难度巨大。我们有意选派了一批思路活、敢担当、有韧劲的年轻干部,担任专项工作组副组长或者核心成员,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直面矛盾、化解积怨的一线去磨礪。”
冷治举了几个具体干部的名字和事例。
“第二块骨头,是『绿色发展与民生兜底』的平衡木。”
“恆发事件后,郑书记定调,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百姓健康为代价。但关闭容易,后续的產业接续、工人安置、生態修復才是真功夫。我们组织年轻干部深入被关停企业、转型社区、环保治理现场,让他们参与政策宣讲、再就业帮扶、技术培训协调。既要守住底线红线,又要保障民生饭碗,这种两难境地最能考验干部的担当和智慧。”
冷治又举了例子。
“第三块骨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冷治的匯报数据翔实,案例生动,逻辑清晰。
他著重强调的,不是提拔了多少人,而是通过这种“战场”和“熔炉”般的实战锻炼,干部队伍展现出的新气象:
更务实、更担当、更懂得敬畏群眾和敬畏规则。
梁云川听得非常认真,手指偶尔在沙发扶手上轻点一下,显然被这种“实战导向”的干部培养模式所吸引。
他翻开了冷治递上的材料,对照著里面的数据和案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