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黄金时代(24)(1/2)
第59章 黄金时代(24)
在这个圈子,有个知根知底又纯的女朋友,是件快乐事。
因此,大蜜蜜的陆青鸾,沈善登下了一份力气。
经过他多番指导,狠狠教育,持续pua。
再加上大蜜蜜不断反思,感恩戴德,以最佳状态完成了角色。
不过沈善登深知自己和黄力是不同的。
他的批评是有让对方进步的,是有理有据的。
剧组运转得越来越顺利,几乎不见突发问题。
样片审看,更是保持一周零瑕疵。
胶片电影拍摄的特点,每天都要进行样片审看。
不管是无锡还是横店,剧组当天拍摄结束后,由场务和制片组司机将拍摄完的胶片,用暗盒小心打包,避光防震,连夜驱车送往上影厂。
光靠监视器和设备无法保证不出问题,只有洗出来,检查演员表演、曝光、色彩、穿帮等等,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补拍。
开始进入陈坤的集中戏份,也是这部戏的戏眼。
《督公》最初是海外冲奖剧本,纯架空,转为商业剧本后,沈善登锚定了真实历史。
商业剧本,也是经过几次改动。
最初是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开始,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陈默成为督公结束,共21年。
然后陈默的每次关键升迁,都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武宗驾崩、大礼议、火灾、宫变.为陈默提供机遇,也带来考验。
职位历任小火者,长随、奉御、御马监监丞、少监、掌印,司礼监随堂太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
明代宦官典型的晋升路径,符合明代太监从入宫到顶尖职位掌印太监,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现实。
最初版本“武宗之死”贯穿始终,这桩悬案成为陈默理解宫廷黑暗、皇权脆弱性的第一课,
后期陈默窥见同样南巡遇险,被大火追着跑的嘉靖,心生震荡,开始调查相关的疑点。
对于皇权,什么是皇帝的理解,陈默不断发生变化。
权力的认知也在变,最后的答案,是过程。
过程才是真正的权力。
皇帝看似高高在上,但是只要在关键时刻,安排疏忽职守的官员,再让太医馆多几个医术不行的太医。
不需要谁去主动做什么,只要被动、消极。
稍微遇到意外,皇帝死亡概率大大提升。
第一版,展现了明代中后期皇权、宦官、文官三者之间复杂的制衡关系,以及个体在庞大体制中的挣扎与宿命感。
沈善登没采用这版的原因,是因为失焦。
历史厚重感过于沉重,而且视角太高,淡化了陈默“不断升级”核心主线爽点。
过于偏向宫廷政治的黑暗。
尝试过冲奖之路的沈善登,还嗅到了臭味。
哎,制度,哎,人性,哎,体制
虽然没有原罪化,但也有点油腻,有一种“我在探讨很严肃的事情,观众应该支持我的感觉。”
简单来说,醋有点多,饺子少了。
最重要,不是正餐!
沈善登前世是观众,从观众来说,看电影是消费娱乐的,不是去上课的。
而且看电影,是要钱的。
五十块一个人,要出门,要约上朋友,带着家人,还有其他消费。
绝大部分的观众,是想要享受生活的,娱乐的,不是受教育,也不是去战斗的。
一些女性题材的电影,为什么开始票房还可以?
因为国内观众很单纯,不知道什么叫做狗哨,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恶意。
慢慢的,大家感受到恶意了。
这不是在展示个性,是在宣誓,甚至是要把所有人,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的生活,全部一把干掉。
明白这一点,观众就绕着走,甚至形成反向指标。
某个群体不骂,就不看。
沈善登从冲奖视角出发,把臭味去掉。
再从观众视角出发,提升娱乐性和爽感,就有了商业拍摄版的《督公》。
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十六年,生活化,以陈默升级、升职为主线,淡化了宫廷阴谋还有制度思考。
这样,很吃演员演技。
好在陈坤演技足够,甚至有点过了。
“坤,收着点。”
沈善登提醒陈坤:“正常演就行。”
陈坤过于适合太监,而且他危机感又强,铆着一股劲。
有点沉浸角色。
走路尽可能无声,不走在路中间,靠边。
不过这不符合沈善登的要求,明朝太监不同于清朝,只是没了蛋蛋,并没有割鸡。
太监制度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