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我不吃牛肉!(8k4)(1/2)
第86章 我不吃牛肉!(8k4)
睡不着的何止是韩三平。
“一千万?!竟然是一千万!我艹沈善登,真牛啊!”
范氷氷狂喜到已经失态。
“听到了吗?一千万!!”
范氷氷一把抓住身边助理的手臂,声音因激动而拔高。
“破了!创下今年国产片开画票房记录!更破了《色戒》的开画记录!周四就破了一千万!!”
她整个人跳了起来,用力挥舞着拳头,拖鞋甩飞了都浑然不觉。
小助理捂着嘴,眼泪无声地滑落:“氷氷姐,我们,我们真的成功了!”
这段时间,她最清楚范氷氷承受的压力,几乎是独自扛着整个工作室在前进。
年初离开华易兄弟,离开巨头庇护,自立门户的她开局并不顺利。
备受争议的《苹果》在柏林未能斩获奖项,国内上映更是遥遥无期。
舆论压力和事业的不确定性,让她如履薄冰。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督公》的成功是一场及时雨。
范氷氷眼圈也红了,肩膀抑制不住剧烈地抖动。
按照她以前的惯性,这种时刻必定要找位大佬依靠,但是沈善登当初那番话,一再的应验。
范氷氷也担心,是不是这次自立门户,也会像当年加入华易那样,又是另一番泥泞。
因此,对于接触她的弯岛人,她一直举棋不定,就是在等《苹果》和《督公》的结果。
她需要更多的筹码,而对《督公》,她寄予了最大的期望。
电影没有辜负她,沈善登也没有辜负她。
“许知翠”这个角色,恰恰出现在她最需要的时刻,又成功在她最需要的时刻。
她不再是华美空洞的瓶,而是一个有韧性、有成长、有情感寄托的宫女。
从默默忍受刁难,到获得陈默的“聘礼”成为人人艳羡的对象,再到外放后独立自主、甚至协助查案。
沈善登又很会拍女人,不仅拍得美,作品完成度高,票房又大获成功!
许知翠的戏份不算多,却有着完整的人物弧光,展现了从依附到自立的微妙转变。
尤其是她最初出场,再到微服私访时,强忍酸涩咽下军户递来的“醋布饭”那个镜头,路演时许多观众都认可了她的演技。
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也让范氷氷真切感受到,不剑走边锋,不靠博眼球的争议炒作,一样能获得成功!
心里像是照进了一缕光。
想找沈善登“发泄”一番,好入眠。
“沈导休息了。”小助理看出来了,冰冰烧了,赶紧提醒。
“心态可真好。”
范氷氷不由得感慨,好像从未见过沈善登犹豫的样子,从第一次见面起就很狂野。
想着想着,她的手不自觉地向下摸去,复刻起那初见的场景。
当时还有点生气,现在回想起来却有点甜蜜。
《督公》的成功,让这份甜意更甜了。
“是,首日破了一千万,中影给的数据。“
陈坤接到发行经理的短信,压抑着激动,和李晓婉通完电话,又和几个好友分享了喜讯。
已是凌晨一点半,明明累了一天,他却毫无睡意。
电影能有这个成绩,打死他都想不到!
看剧本时觉得不错,但没敢想会这么好。导演完成度高,后期精良,中影全力支持,营销也做得漂亮,有了这样惊人的成绩。
而在上映前,质疑声不绝于耳,内地演员扛不起票房、没观众缘、没号召力.
说的陈坤都开始自我怀疑了。
现在呢?按照这个首日成绩,按这势头,李晓婉和周迅都认为,电影破亿板上钉钉。
一亿票房电影的大男主!
这足以让他彻底摆脱“只能演偶像剧”的标签,真正站在华语电影金字塔的顶端。
隔壁房间的吴京同样一脸狂喜。
沈善登找到他时,他不仅爽快接下陆炳这个忠勇热血的锦衣卫男二角色,更以一种近乎破釜沉舟的姿态投入其中。
不仅同意担任动作导演和制片人、动作指导,甚至分文不取片酬,反而拿出了当时几乎全部积蓄投入制作。
作为全程参与,并且孤注一掷压上身家的人,他知道《督公》绝对不差,沈善登很懂商业片之道,不仅懂拍摄,更懂营销。
但首日一千万的成绩,还是远超他的预期!
光是单日票房,就超过他之前演的很多电影全周期票房了。
更奇妙的是,《督公》的故事与他现实处境莫名共振。
现实中他“赌徒”般的举动,所有人都不看好,但他相信沈善登。
电影里,陆炳那句“刀剑可断我骨,不屈之魂不可夺!”,仿佛就是他自己的宣言。
电影成功,不只是赚钱的喜悦,更关键是让吴京有了更多的心理认同,给了吴京在香港动作片摸爬滚打时从未有过的、源自内心的感动。
“去路演!”
黄晓明确定了消息,立刻做了决定。
经纪人劝说:“你不是主演,戏份也不多,《督公》现在和《色戒》杠上了,之前又主打大陆班底,你去肯定得罪人。你这边大陆第一小生,港圈也是认的。”
“他们为什么认我?”黄晓明这个时候褪去了老好人的样子,冷笑道:“说到底不就是我会来事,不碰他们的核心资源吗?”
“我要是去演电影,在电影站稳脚,他们还会认可?”
黄晓明决心已下,不是冲动,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白天他已找人打听过反馈,收获的全是盛赞。
《督公》里嘉靖戏份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气场逼人。
黄晓明塑造了一个年轻、锐利、意志坚定的帝王形象。
无论是大礼仪之争中那句掷地有声的“风雨喧嚣,岂能违逆人伦孝道的洪钟大吕?孤虽年幼,也有几分志气!”,还是后期深宫中运筹帷幄的帝王心术。
这是他的舒适区。
黄晓明心中盘算着“嘉靖三部曲”的可能,打算明早就联系陈道明,第一部对方也是主要角色,联合出击。
工作日破千万票房的大男主,他也想要!
电影咖啊,大卖商业片的主角!
这个时候要是不争一争,他也走不到“第一小生”的位置。
几家欢喜几家愁。
等待首日票房揭晓的,不只是《督公》团队。
相比于《督公》一片振奋人心的景象,《色戒》制片方此刻愁云惨淡。
港岛。
《色戒》团队灵魂人物,詹姆士沙姆斯,蒋志强,木子,也全盯着等着电话。
蒋志强也没心思安慰汤薇了,眼下的情况,他自顾不暇,自己都焦头烂额。
“多少?!工作日,周四,单日票房一千多万?”
“就一个普通周四,票房能干到一千多万?”
凌晨两点多,消息来了。
仨人对着《督公》的首日成绩,半天没吭声,屋里死静。
沉默了。
蒋志强眼睛通红,布满血丝,这几天压根就没睡踏实过。
此刻,彻底懵了,吓着了,还有点后怕,恐惧
肠子都悔青了,后悔开记者会的时候没哭的再惨一些。
又暗暗庆幸自己识相,主动把片子下映了。
妈的,周四都能过千万?这太吓人了!
《色戒》首日才四五百万,最高一天也没摸到千万的边啊!
要是《督公》成绩失败,他们还能找补,连帮他们说话的人也能蹦跶起来。
顶多沉默一段时间,后面肯定狠狠报复回来。
就算《督公》成了,只要票房比《色戒》低或者差不多,他们也能说《色戒》下映是电影市场的损失。
可反过来,《督公》越成功,他们要付出的代价越大,他们栽的跟头就越狠。
特别是木子,是以他们完全没料到的方式被按下去的。
如果是别的方式,他们还能装委屈,色戒是威尼斯给华语电影的三连冠,连着三届给华语片的大奖,为华语电影制造文化盛事,顶着那么大争议给华语片。
连威尼斯都被说“偏袒华人”。
现在连“国际观瞻”这块遮羞布,也让沈善登干掉了。
卧槽!沈善登怎么这么坏啊。
也太阴了!
蒋志强脑子里就剩这一个念头,沈善登太坏种了。
坐在沙发上的木子,像被抽了魂儿,悔恨交织。
倒不是觉得自己真错了。
沈善登那番话,戳得他最疼的是“利益论”。
家里蹲了好几年,比谁都懂好莱坞的残酷,好莱坞的竞争。
也比谁都清楚,沈善登确实说中了好莱坞的潜规则。
背后没有市场托举,没有基本盘的导演,经不起任何风浪。
他能够在家蹲了好几年,和詹姆士沙姆斯成为最佳拍档,说到底靠的是他东方式的视角,以及他的族裔身份。
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他想的是再突破一步,更进一步的创新,追求更高的艺术性,搞点“新东西”,来点艺术的美好。
但没预料,这一步,有可能是深渊。
知道会有争议,但没料到风险大到这个份上!
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已经不可小觑,分量太重了,他在这边如果失去了影响力,市场,甚至名誉,下一次失败,还能爬得起来吗?
木子瞥了眼蒋志强和詹姆士,眼神有点变了,再有一次《绿巨人》那样的失败,还会有《断背山》等着他吗?
再让他回去过以前那种日子,他真受不了。
木子不由恼怒,如果没有沈善登,要不是沈善登这混蛋,他何必如此狼狈!
沈善登太坏了!
詹姆士那张脸,比木子和蒋志强轻松多了。
这部戏,说起来是木子发起,表面是木子想搞点“美好”的“创新”,实际上,是他觉得有利可图。
既能赚钱,又能在这边搞点小动作。
要是能延续《卧虎藏龙》的路子,还能对电影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引导这边的商业片走向边缘叙事。
这种项目,能申请政策补助,对他来说稳赚不亏。
给了钱和支持,自然要回报。
大家各有所图,他要赚钱要完成任务。
蒋志强属于不能攻破的市场里面配合的人,作为大金主和制片人,推动上映赚钱,还要借导演的名头把尺度打开。
《色戒》在这边上映,才能完成任务。
环大陆,没有任何意义。
谁也没想到走到这一步。
詹姆士更清楚《督公》成功意味着什么。
从《卧虎藏龙》到《色戒》,为什么非得成功?
《色戒》在威尼斯拿奖了,为什么还得拼命营销“大尺度”?
不只是为了转移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关键是,只有“成功”才能形成资本循环!
在詹姆士的计划里,《色戒》会名利双收。
哪怕最后这边采取了强力措施,所有人也会功成身退,连那个女主角也是如此!
同时,在道德上,他们还处于有理地位。
《色,戒》将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后续会有电影模仿,这边的影视公司和资本,也会追逐这种“严肃历史+大尺度”的公式。
这不是不小心,也不是无意间,是有理论支撑的,
为了完成创新扩散和文化资本的互动。
这背后有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新东西要经历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五个阶段;
有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奖项与票房本质是象征资本的积累,积累够了,可转化为符号权力,就能定义什么是“好东西”;
还有他詹姆士最拿手的后殖民“东方主义”,西方对东方的凝视常简化为奇观,既有紫禁城、武侠这种中性“奇观”,也有把严肃历史污名化当作猎奇。
而成功,是拿到文化定义权的必经之路,缺一不可。
成功不只是单纯功利追求,更是获得文化定义权的唯一路径。
只有成功,才能突破观众对反常识新语法,比如对“看不懂的武侠”的天然排斥,“污名化自己历史”的天然厌恶。
必须用奖项和票房双成功,让观众自我怀疑,自我反思,主动去跟“权威标准”靠拢,扭曲自己的认知。
成功了,这文化符号就成了商业密码。
影视文化资本是不在乎真的、假的,好的、坏的,只要赚钱,就会投资。
如果不能成功,所谓的“创新”,就只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文化暗号,根本进不了主流,无法转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督公》要是成了,沈善登那套“中式历史+中式内核”,就可能覆盖《卧虎藏龙》的影响,甚至沈善登如果懂的话,能把《卧虎藏龙》的影响也吞了!
资本积累,谁管你哪个资本!
这个题材的文化定义权、解释权很可能就落到沈善登手里了。
而且还是踩着《色戒》上去的,直接打断了《色戒》的话语构建!
沈善登是真的坏!
这手法太毒了!
竟然和他一样!
詹姆士只能寄希望于沈善登只是误打误撞,不懂这些理论,不然麻烦就大了。
“别慌,我已经认错了,这边做事都是点到为止,我们肯定没事。”
蒋志强这话,像是说给别人听,又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我累了。”
木子起身就走。
一个失败的项目,他什么都不想说,他的损失已经产生,奥运开幕式文化顾问的事,提都没人提了。
“早点休息吧,事情都发生了。”
詹姆士也跟着拍拍屁股走人。
他之前慌,主要是发现自己那套被沈善登看穿了,也怕被抓。
现在到了港岛,人安全了。
损失主要是长远的,怕中国观众不吃他这套“艺术包装”了,怕丢了“文化定义权”,怕好不容易捧起来的电影大师废了。
至于《色戒》项目本身,他的焦点影业靠欧美市场早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三人里,此时就数他最轻松,最从容。
这也是使用当地文化市场买办,养文化间谍的原因,就是为了建立防护墙,关键时刻能当挡箭牌。
到现在,这边很多人也不清楚他的角色。
他和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艺术总监,还有奥斯卡的理事会一样,西方媒体会刻意淡化他们的存在感。
房间里空下来,就剩蒋志强一个。
“冚家铲的扑街!”
蒋志强猛地回过神,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最大的小丑!
只有他蒋志强!
木子好歹是文化名人,这边轻易不会动他,沈善登还给他留了台阶下。
詹姆士钱早赚饱了,风险最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