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登峰影业(14)(1/2)
8月1日。
一家名为“登峰影业”的新公司悄然挂牌成立了。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家公司的成立。
登峰影业的开业典礼,简单得近乎简陋。
没有邀请媒体,没有广宴宾朋,只是在公司内部举行了一个小范围的仪式。
这确实是一件小事。
小到在奥运前夕波澜壮阔的舆论海洋里,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激起。
业内偶尔有人瞥见这则工商注册信息,大多也只是一瞥而过,觉得“登峰影业”比“善登文化”更有意境。
也有人心下嘀咕一句,觉得“善登文化”辨识度更高,而且也有了一定名气。
但旋即,大众关注就被更多关于奥运开幕式的猜测,明星动态所淹没。
不过对于沈善登来说意义重大。
善登文化作为控股母公司,旗下拥有了第一家具备制片资质的实体,登峰影业。
这标识着沈善登的电影版图,从项目运作正式向体系化、公司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仪式上。
沈善登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讲,只是让行政人员分发了一份他亲自撰写的简短书面致辞。
白色的a4纸上,打印着寥寥数语。
“诸位同事,今日,‘登峰影业’正式成立了。用‘登峰’为名,不是因为登顶容易,恰恰是因为攀登艰难。”
“正因其难,正因其险,所以我们才要去攀登!所以攀登才有意义!”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望与诸君共勉,以此为始,攀登不息。”
话语平实,但却让公司员工心潮澎湃。
沈善登给出了丰厚合同,各方面保障待遇业内独一档,相比其他影视公司工资翻倍只是基础。
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加班几乎是常态,不给出丰厚待遇,不可能有战斗力。
至于最早跟着的员工,深知沈善登不爱名利。
他们跟着沈善登,从《督公》的筚路蓝缕,横空出世,再到《囧途》的别开生面。
只要不掉队,好处大大滴。
仪式结束。
沈善登召集了马有德、周奇峰等管理层开了个小会。
会议室里,沈善登靠在椅背上,目光扫过眼前这几张熟悉的面孔,开了个玩笑:“现阶段的登峰影业,说白了,还是个草台班子。”
“不过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草台班子也是班子!”
沈善登接着道:“咱们至少把这第一步迈出去了,把摊子支起来了。这就是从零到一,最难的一步。”
“相比于挂个牌子,更重要的是规章制度。制片班、导演班、编剧班,折腾了这么久,总算是摸爬滚打,攒出了一套课程体系。”
“从《督公》到《嘉靖》,再到《囧途》,咱们也复盘总结出了一套干活的方法论。”
“这套东西,管不管用,灵不灵光,还得靠后面的项目去检验,去打磨。但最起码,一个框架,算是立起来了。”
他示意周奇峰将一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油墨味的文件分发下去。
文件扉页上,赫然几个大字,“登峰计划”纲要(初稿)。
“今天,就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
沈善登的声音沉稳有力,“登峰计划的核心目标,就是用五年时间,初步建立起咱们自己的、靠谱的电影工业化制作体系。”
“而这个体系成果的试金石,就是《绣春刀》,这部要开启我们‘王朝电影宇宙’的超级项目。”
《绣春刀》也是沈善登证道大导位格的一部电影。
吴语森有句话没说错,只有超级制作,才能诞生超级大导。
此外,电影品类也很重要。
剧情片、喜剧片,或者冲奖文艺电影,这些只是小道,没法产生大导。
历史大片,基于中华几千上万年历史的题材,这个类型,是大道。
配合大项目,如果成功,是能诞生大导的。
这样的导演,是能够在一国电影历史上留下名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