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断章取义,战狼初现(33)双节快乐(1/2)
“好耶!我和沈善登太利害了!”
中影。
《嘉靖》票房大获成功,作为第一出品方的韩三平,自然是笑得合不拢嘴。
《嘉靖》、《锦衣卫》、《督公2》,这三部从《督公》衍生出的系列电影,投资最小的就是《嘉靖》。
但失败可行性最大的也是它。
毕竟另外两部都是实打实的动作大片,就这部是以文戏和权谋为主。
市场接受度如何,谁心里也没底。
现在事实胜于雄辩,不用他再多使什么力气,片子自己就立住了。
《嘉靖》总投资不到两千万,首周末票房就直接覆盖了成本,后面全是净赚。
韩三平心情舒畅给沈善登打了个电话,带着点事后诸葛亮的惋惜。
“现在看来,还是保守了。今年贺岁档片子太多,给《嘉靖》的初始拷贝还是少了点,要是再多几百个,首周成绩还能往上冲一冲。”
沈善登在电话那头倒是很乐观:“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
对于沈善登来说,《嘉靖》的成功,标志着登峰影业,在竞争最激烈的贺岁档站稳了脚跟。
这比多一两千万票房更有意义。
“败了!败得好啊!”
公殖宋词看着报纸上的娱乐版,非但没有因为《嘉靖》的高票房感到郁闷,反而拍着大腿。
迫不及待打电话给朋友分享。
“这种把封建皇帝偶像化,庸俗化的电影,票房失败是必然的!是历史的必然!是民众觉醒的体现!”
电话那头的朋友,被他这没头没脑的话搞懵了。
“老宋,你没看错吧?新闻上说《嘉靖》首周末票房五千多万,大获成功啊,哪里败了?”
宋词嗤之以鼻:“我说的败,是相比于他沈善登之前的《督公》和《人在囧途》!票房增速放缓了嘛!”
“这说明什么?说明观众开始厌倦他那一套了!这就是失败!”
啊,这?
朋友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半晌,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一部投资不到两千万,首周末就狂揽五千多万,铁定破亿的电影,居然算失败?
那恐怕市面上就没几部成功的电影了。
更何况,这部戏的导演是吴京,不是沈善登本人。
尊重,祝福。
他懒得跟这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老友争辩,含糊应付了两句就挂了电话。
无独有偶。
《南方周刊》的编辑部里,主编张明远正对着票房数据咬牙切齿。
“败了!这是文化导向的失败!”
“快!赶紧写一篇批评《嘉靖》的文章,重点批判其美化封建皇权,鼓吹人治,毒害青少年历史观!要快!”
然而稿子写好,就被顶头上司按住了。
领导否决了他的提议:“《嘉靖》的批评稿,暂时压一下,不要发。”
张明远梗着脖子据理力争:“领导!这部电影的导向很有问题啊!它把嘉靖皇帝塑造成一个英雄,把杨廷和打成阻碍人伦的权臣,这完全是在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我们必须发出声音,”
领导不耐烦打断他:“行了明远,我知道你的观点。但现在不是时候,各方面反响都不错,市场也认可。你先冷静一下。”
张明远憋着一肚子火气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脸色铁青。
他知道,这肯定是片方,或者说沈善登那边使了劲,撒了钱了!
他很了解,因为他也收了。
但,收了,不代表他认可!
他心里更是在滴血!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他最无法忍受的!
难道在这他自己主编的媒体上,都不能说句“公道话”了吗?
这还怎么谣翻天下?
午饭的时候,他听到隔壁文化专栏在讨论安排专访。
对象正是《嘉靖》的新晋亿元导演吴京。
张明远眼睛一亮,立刻找到相熟的记者。
既然不能直接刊文批评,那就让同事帮忙,在采访中,给这个春风得意的武夫导演,好好上一课!
好在这个同事和他观点一致,一拍即合!
另一边。
吴京跑完一天的路演宣传。
宣发负责人林月如也充满干劲,和吴京、周奇峰等人沟通接下来的宣发策略。
林月如道:“京哥,首周站稳了,次周是关键。”
她把文件递给吴京,“除了常规宣传,我的想法是,趁热打铁,再加一把火,围绕电影里的嘉靖皇帝,做几轮历史解读和讨论。”
吴京接过文件问道:“历史解读?这会不会太深了,观众爱看这个?”
“奥运之后观众自豪感也提升了,我们电影也经得起审视,视角也有意思。接下来《非诚勿扰》要上,我们这属于历史爽剧,要进一步划分受众。”林月如特别提醒吴京:“京哥,后面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尖锐的采访,讨论到历史观或者制度问题。”
“虽然不怕有争议,有讨论才有热度,但你接受采访时,要注意陷阱。”
她能感觉到吴京性格有些憋不住话。
《嘉靖》视角,恐怕有些人看不惯。
当然,林月如也宽慰道:“不用太过于小心翼翼地措辞,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关键是表达清晰。”
如果吴京能承受住网曝,她其实想主动挑起争吵。
《督公》上映时,沈善登一手搅动风云,她是亲眼见证的。
有争议才有话题,有话题才有持续的关注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