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把机会留给别人!(23)(2/2)
沈善登他太好了。
给别人机会,手有余香,让他心里暖暖的。
打算奖励了一下子。
“晴姐,有个项目,都是工作。”
沈善登想到自己高中时候,对着海报犯过错,给何晴打了电话。
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要好好认个错!
1月9日。
周五。
携带着《嘉靖》票房破两亿,票房、口碑双丰收,以及督公电影宇宙初步成型之势。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韩三平,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影大楼。
窗外是bj深冬的寒意,屋内却显得暖意融融。
记者开门见山,祝贺道:“恭喜韩董,《嘉靖》市场口碑双丰收,看来督公系列电影这关键一步,迈得是又稳又扎实。”
韩三平没什么掩饰,大方笑道:“是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不瞒你说,《嘉靖》、《锦衣卫》、《督公2》这几个项目里,前期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嘉靖》。”
“文戏重,历史题材,又是吴京第一次独立执导长片。不过沈善登那小子很自信,结果嘛,也是喜人的。”
记者顺势将话题引向了沈善登。
谁都知道韩三平培养人才能力不能说一般,也是不咋滴。
早年提了一个冯晓刚,随后跟着华易混一块去了,副董时期的大片战略,也是毁誉参半。
转正之后,局面全面打开。
但,谁都知道屡创奇迹是因为什么。
记者道:“沈善登导演的作品,从《督公》到《人在囧途》,多次创造了小成本国产影片的‘奇迹’,这次他又带出来了一位亿元票房导演,您有什么感想?”
韩三平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欣慰。
不想不知道,原来他已经做了那么多事了。
大片战略升级不能说全面成功,也是连战告捷。
《囧途》为代表中小成本喜剧更是走出了新路。
还涌现了沈善登、吴京、周奇峰等一批优秀的导演和制片人。
韩三平略作沉吟,如实道:“说实话,新生代导演的成长速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但仔细想想,并不奇怪。我们电影体制改革释放了全新动力,我们的历史文化又极为浑厚,所需要的只是一把能开启宝库的钥匙,能与年轻观众审美接轨的钥匙。”
“随着政策、市场红利释放,电影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沈善登找到了这把钥匙,并且愿意把它交给合适的同行者。”
韩三平回顾起中国大片的探索之路。
“中国大片走过很多弯路,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以前无论是《英雄》还是《无极》、《夜宴》,都因重形式而轻内容,受到观众批评。这些年来,冯晓刚、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也都在进行逐步调整。”
“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另一方面试图用感染力强的人物和故事从心理上打动观众。”
“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让人觉得隔靴搔痒。”
记者追问道:“是‘中皮西骨’的问题吗?形式是东方的,但叙事内核和价值观还是偏向西方评价体系?”
韩三平的回答很严谨。
他不是沈善登,他很稳重,不能随意放炮。
不过更不能太收着,这毕竟是他的路线。
要是连旗帜都不敢打,也别想什么进步了,所以观点依旧清晰。
“曾几何时,过去的模式,或许在特定历史阶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瞥见了东方。”
“但窗户不能永远代替根基,相对以前《英雄》《无极》等国产大片的悲剧结尾和略显疏离的哲学表达,沈善登这批年轻电影人的作品,核心是以服务本土观众为目的。”
“它们是根植于中国历史肌理,闪耀着中国英雄魂魄,回荡着中国家国信念的纯粹叙事。”
记者总结道:“所以就是‘中国内核+中国视效’?”
“可以这么理解。”
韩三平点头,“而且从市场反馈来看,观众是买账的。”
“现在对国产大片的批评声,确实渐渐少了,满意度更高了。这说明我们的大片战略,在督公系列这里,算是初步实现了升级。”
采访进入第二部分。
记者问道:“韩董,看着如今贺岁档几部国产片同台竞技,你来我往,票房全线飘红的盛况,你当时有没有想到中国电影也会有今天?”
这个问题勾起了韩三平的回忆。
忆往昔岁月稠。
今年贺岁档确实出乎预料,《非诚勿扰》《嘉靖》《梅兰芳》三部破亿电影。
两个两亿一个一亿,而且《非诚勿扰》下画有可能破三。
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档期能涌现三部破亿的电影。
这说明,银幕是限制,但不是完全的限制。
不是没有观众,而是电影质量没有达到。
不摸到,真不知道潜力如此大。
韩三平靠在椅背上,目光有些悠远:“想到了,但没想到有这么好!”
他说起一段往事,“大概十年前吧,我去韩国考察。晚上十点多,经过首尔的电影院,外面还是人声鼎沸,年轻人排着队。”
“当时我心里就觉得特别悲壮。”
“因为那时候在国内,很多电影院晚上门可罗雀,国产电影几乎没人看。”
他的声音振奋起来,“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中国电影也跟韩国当年一样了,甚至更热闹!”
他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
“1997年到2002年,是中国电影的低潮期。那段时间国产电影几乎被人抛弃。”
“但现在呢?观众争相观看国产电影、华语电影,近六年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总体比例在下滑,单片票房也在下滑。”
“近三年来,美国大片在中国票房很难过亿,但中国电影票房过亿的越来越多,2008年,包括年度票房冠军《人在囧途》在内,一共有12部电影破亿,其中国产片占了八席!”
韩三平很是自豪,能有今天,有他的一份功劳。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了50亿元,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其国产电影的贡献超过66%以上,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
“刚刚过去的元旦贺岁档,票房总额突破7亿,春节贺岁档即将到来,《赤壁(下)》《疯狂的赛车》上映后,票房一定可以破十亿!”
“元旦、春节贺岁档期为今年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开门红。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韩三平特别提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
“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狼来了’的生存困境。但从2003年到2005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产电影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提高创作质量到推进国企改制,从鼓励民间资本到院线制改革,改革激发了中国电影的活力。”
“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国产电影产量100部左右,银幕1400多块。到了2008年,国产电影产量达到了416部,位居世界第三,银幕数也增加到4000多块。”
记者问到中国电影未来,以及电影建设体系。
展望未来,韩三平来了精神,他的方向非常明确。
“中国电影以后必须坚定不移走服务观众的道路。”
“过去我们有的电影是‘闭门造车’,对所谓‘艺术’考虑得多,对市场需求考虑得少。”
“现在和未来,我们必须与市场需求丝丝相扣。”
韩三平再次强调了“中国电影”的路径。
“我们要构建的,是基于本土文化和观众情感认同的中国电影体系。”
沈善登的成功离不开他,所以沈善登的理念也是他的。
而且沈善登也不在体制内混,不用白不用。
韩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