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地下中影董事长(23)(1/2)
《南京》宣发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启动。
海报上,“南京!南京!”四个大字如血泣诉。
下方是硝烟弥漫的断壁残垣,和一张张惊恐、绝望的面孔。
宣传语艺术和商业并存,主打历史深情牌。
“一部战争史诗”、“年轻团队驾御厚重历史题材”、“抵抗而不是受害”“一个日本兵的人性叩问”等。
陆钏沉浸在巨大的兴奋和期待中。
他亲自参与了试映影院的筛选和嘉宾名单的拟定,坚持要请一批有分量的影评人、学者和媒体。
特别是本子,他也要推动在本子的上映!
他一遍遍在脑中预演着观众被他的“艺术升华”所折服的场景,尤其是角川拿起摄影机那个结尾。
他的这个创意,绝对爆炸!
抹不去的历史伤疤,代表着触人心弦和天然的知名度,再搞一场中国视角的艺术升华。
历史困难记忆和年轻导演的独特叙事,一定会铸就经典的创意。
堪称完美。
新生代代表性的导演,他陆钏,将西方反思二战最成功电影《辛德勒名单》吸收借鉴了,变成东方最顶级的电影艺术。
这不只是在亚洲,将在世界各大电影历史和国际艺术圈都有极高地位。
在最显眼的舞台,第二主战场,大屠杀,一个自带神性和史诗感的终极场景。
历史、神性、史诗,这三者放在一起,是什么?
是“封神”!
陆钏要创造一个,严肃历史题材,黑白片的神话。
通过这部电影,历史被更多人所知,他自己成为头部导演,电影公司收获利益。
三赢!
最终官方也会认可,这是一场用电影完成的纪念。
他坚信,这神来之笔,必将让所有质疑者哑口无言,并将他推上艺术生涯的巅峰。
陆钏甚至已经想好了获奖感言里,肯定不能感谢沈善登的宝贵建议。
在所有成功因素里面,沈善登是最不重要的。
整个宣传期间,他都丝毫不提沈善登的帮助!
这是他,自己的创意!
也许等到他成功的那一天,他会谈起如何在母带被夺的情况下,坚持了电影艺术。
他在沈善登的风车面前,战斗到底!
陆钏在幻想,敲定了试映时间,谭洪则给沈善登打去电话:“沈导,《南京》要试映了,有没有空?”
陆钏不邀请,他不能不邀请。
沈善登在圈内除了“山东活宋江”“娱乐圈及时雨”之外,还多了“地下中影董事长”的称呼。
只有叫错的名,没有叫错的外号。
陆钏不知道轻重,谭洪哪能不明白?
在电影圈的一亩三分地,谁都不能忽视沈善登。
“行,我会去。”
沈善登看了看时间,初八,可以安排。
主要怕到时候观众有意见,万一陆钏打退堂鼓那就不美了,所以答应了。
过了初五。
沈善登回京上班。
年味儿还没完全散去,不少人还沉浸在走亲访友的余韵中。
大年初六,沈善登已经出现在了一栋崭新的甲级写字楼。
新的一年,登峰影业鸟枪换炮。
不再是那个蜷居只有半层的小公司,而是直接包下了这栋大厦的整整一层。
窗明几净,视野开阔。
崭新的logo墙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处处透着一股锐意进取的气息。
沈善登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渐次苏醒的城市,有一种要尽在掌握的冲动。
然后立刻收起心思。
这可是京城,有点哈人。
不过沈善登心里盘算,等资金再充裕些,必须得自己拿地建个楼。
不仅关乎门面,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资产。
后世多少公司,主业赔的要死,把楼一卖还是赚了。
将来光是租金就能养活半个公司。
“沈总,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