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风暴降临!(23)(1/2)
2月19日。
《南京!南京!》历经波折,终于登陆全国院线。
电影上映,迅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文艺圈内部,直接扬眉吐气了。
终于,终于,沈善登搅风搅雨之后,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陆钏站出来了!
贾章科和一众文艺片导演和资深影评人,对《南京!南京!》推崇备至。
在一次小圈子的观影沙龙上,贾章科难掩兴奋之情,对身边的朋友们说道:“你们都看出来了吧?陆钏这次,玩得真高级!”
“角川最后拿起摄影机的那个镜头,光影构图,人物状态,分明是在向小津安二郎导演致敬!这是一种跨越国界和历史的电影作者之间的对话!”
一位知名影评人在专栏中赞誉:“《南京》的卓越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民族主义的叙事窠臼。角川的转变,象征着暴力机器对个体人性的异化,以及艺术对其的拯救。”
“结尾的处理,让我看到了小津《东京物语》中那种静默的,承载了所有悲哀与希望的力量。陆钏完成了一次从历史题材到作者电影的‘艺术飞跃’。”
文艺青年们紧随其后。
在豆瓣等平台,大量分析影片中“小津元素”的帖子涌现出来。
来自本子的“赞誉”,也是层出不穷。
在各方推动下,特别是外务省提供了很大帮助,电影同期在本子上映。
当然,虽然上了,但规模很小。
看到中国的舆论后,一直窥视的本子媒体迅速解除了封锁。
开始大肆报导了这部“角度新颖”的中国历史题材电影。
一些媒体虽然依旧对历史罪孽本身含糊其辞,但对电影的结局处理却大加赞赏。
《产经新闻》发表评论员文章称:“《南京!南京!》展现了中国导演难得的理性和对和平的渴望。角川角色的设定,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救赎的可能。这或许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融入国际话语体系的一个信号。”
在本子本土的网络论坛上,随着话题解锁,读空气专家的本子网友才开始表达观点。
“看到角川最终放下武器,选择记录与反思,我非常感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战。”
“中国终于有导演愿意正视历史中个体的挣扎,而不是一味地煽动仇恨。陆君是有勇气的。”
“说明中国人也有渴望和平,理解本子的声音。”
沈善登也在关注《南京》上映后的评论。
整个事件,有点出乎他预料的顺利。
这个年代装都不装!
美分、日吹大摇大摆,甚至以此为荣。
而与艺术圈和本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于普通观众的怒火。
源于千千万万的普通观众。
第一批走出影院的观众,除了对历史的沉重缅怀,还有充斥着难以置信的愤怒与憋屈。
“陆钏,我艹你妈!”
网络上。
相关讨论迅速炸开了锅。
“我真是日了狗了!看完《南京》我血压都高了!那个本子兵角川,他凭什么不死?他参与了屠杀,最后放下枪拿起摄影机就完事了?”
这条在电影评分网站下的短评,在几小时内获得了大量点赞。
“陆钏到底想表达什么?让一个刽子手用艺术来救赎?我们死难的同胞同意了吗?我全程都在等这个角川偿命,结果等来他‘用影像唤醒人性’?我呸!唤醒的是他的狗命吧!”
“整部电影,本子兵角川的视角完整得像部成长史,有犹豫,有爱情,虽然是和慰安妇,最后还‘觉醒’了。而我们中国人呢?角色支离破碎,唐先生前期还告密,虽然最后牺牲了,但总觉得憋着一口气。小豆子更是像个符号!这到底是谁的《南京》?”
“陆大佐,你是不是被本子人收买了?这电影我看不像是在铭记历史,倒像是在给本子人找台阶下!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来消解我们民族的苦难,其心可诛!”
观众的愤怒如山呼海啸,几乎一边倒地涌向导演陆钏。
他的博客彻底沦陷,充满了愤怒观众的辱骂。
甚至有人开始抵制他的一切作品,称其为“陆钏太郎”“陆钏大佐”。
此时的陆钏,处在冰火两重天之中。
一边是观众的骂声,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但来自本子方面的“肯定”,和文艺圈“大师之作”的赞誉,支撑着他的信念。
不要慌!
只是一时的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