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艺术要真有艺术(免费)(1/2)
原版的故事已经足够黑暗,足够有力。
沈善登保留了所有关于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的对立。
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原版更残酷,更绝望。
原版无人区还有警察角色,他直接去掉了。
还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八国”加油站模糊时空。
那些角色像从不同时空缝隙里钻出来的幽灵,这些处理,让电影的形和意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惟一改动的只是结尾。
沈善登改动的只是结尾,却让整个电影的格调,不能说彻底不同,也是截然相反。
佩戴党徽的大叔,“1949到2009”的路牌,还有希望小学,孩子的读书声,让整部电影的格调彻底变了!
不再是一个关于人性永恒的黑暗寓言,变成了一部有明确指向性的近代历史故事。
电影里的世界,那个弱肉强食、法律缺席、暴力至上的“无人区”,正是1949年之前这片土地某种意义上的真实写照。
沈善登只是把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做了一次切割。
其实,这也是现实。
1949之前,就是“无人区”,连这片土地的精英,在西方“文明”世界眼里都不算人。
后世大漂亮在其他地方,比如日韩干的破事,民国时没少在中国干。
丁院士问的那句话“中国人算不算人?”,碳税如今能拒绝,49年之前各种赔款可拒绝不了。
原版《无人区》单纯从技术上来说,很完美。
只是这个世界,不是当代中国,而是之前的那个。
就好比一些电视剧电影,光鲜亮丽是国军,破破烂烂的是八路。
然而真实历史上,能穿布鞋的是八路,国军才是光脚,或者穿草鞋的。
沈善登的魔改,不光不突兀,还尊重了历史。
沈善登问他:“艺术性够不够?”
马可穆勒点头:“沈总,必须承认,你这部《无人区》,艺术性,很高。”
沈善登道:“看来我们达成了第一个共识。”
“但这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马可穆勒叹息道。
沈善登的魔改,确实在艺术逻辑上自洽,甚至因强烈的象征意义更具冲击力。
但正是这种冲击力,让他感到不安。
马可穆勒道:“去掉结尾,单凭前面的部分,我甚至有信心为你争取金狮奖。”
他苦笑着,摊了摊手,“有了那个结尾,有了那枚党徽,有了那个路牌,别说金狮奖,根本不能进入主竞赛单元展映。”
“你知道规则的,有些红线,谁也碰不得。”
沈善登示意道:“你可以做主的,查尔佩里克即将离任。”
马可穆勒下意识抗拒:“不,我不能!”
沈善登打断他,目光如炬道:“你担心什么,担心事后清算?”
马可穆勒张了张嘴,没能立刻回答。
现实的镣铐沉重无比。
沈善登看着他变幻不定的脸色,缓缓道:“你还能在威尼斯做多久?电影节在调整,欧洲的舆论也在转向。但你马可穆勒最大的资本,从来不是迎合那些转向,而是在中国!”
“你比任何人都了解中国电影,你在这里拥有的人脉和资源,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
“放弃一部可能载入史册的电影,放弃巩固你在中国电影圈地位的机会,值得吗?”
马可穆勒的心猛地一跳。
“我只能说,试试。”
马可穆勒最终艰难吐出了这几个字,感觉喉咙有些发干。
“你知道我们的环境,管制很严格。我不能保证什么。”
沈善登点了点头,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尽你所能。”
他知道,仅仅依靠马可穆勒,还不足以完全撬动那扇沉重的大门。
有些较量,在艺术之外。
好在他拍这部电影,也不是用来冲奖的。
几乎在同一时间。
查尔佩里克正逐步和一个白女交接工作,正式离职还有点时间。
史密斯咬着牙。
他内心很愤怒,依然是助理,工作少不了,升职没他的份。
而且新来的白女专员,比查尔佩里克这个王八蛋更白痴。
查尔佩里克倒是心情不错,他的下一个工作已经确定,薪水达到了他的预期。
这就是在中国工作的意义,这是一片机会之地。
查尔佩里克将书籍、文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放进纸箱。
接到马可穆勒的邮件,查尔佩里克想了想,还是打算交好沈善登。
反正都要走了,有些权限不用白不用。
趁着最后这段时间,“放飞自我”一些也无妨,从沈善登这边获得一些人情。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线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