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是朱祁镇(2/2)
短短一天时间,司礼监就收到了超300封相类似的奏摺。
勛贵们也纷纷进宫请求出兵教训一下瓦刺。
一时间文臣武將仿佛达成了一致,大家都希望抽调十万京军出征,好给瓦刺一个教训。
他当时下令兵部严查,为什么猫儿庄会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內被攻破,吴浩战死。
以及五千精锐部队,怎么可能在堡垒中全军覆没。
同时下令駙马都尉宋瑛率领大军主动出击,收復猫儿庄,同时寻求时机与瓦刺决战。
就在大同准备反击的时候,各路军报也隨之到来,脱脱不入侵辽东,同时还有有一支部队侵扰甘州,至此九边告急。
朱祁镇记忆中兵部的反应速度很快。
第二天一早,关於猫儿庄战败的详细报告就呈了上来。
他大致翻了翻,战报很长,可其中一句『瓦刺大军不顾伤亡,十万大军一拥而上』的描述,让年经二十二岁的他有了御驾亲征的想法,他下令群臣商议,同时令兵部、户部做好十万大军出征的准备工作。
可此消息一出。
原本如同穿一条裤子的文武,直接分道扬鑣。
其中文臣大部分都持反对意见,以兵部为主的官员认为御驾亲征既不能及时接收四方急务,又不利於朱祁镇的个人安全,建议派遣勛贵领兵出征即可。
而勛贵们態度则不一样,除开少部分不支持他御驾亲征,担心皇帝的安全,大部分的勛贵都跃跃欲试,想要跟隨他一起出征,好在他面前表现一番,以此获得加官进爵的机会。
內阁官员们,却都是强烈反对,包括一些生员也纷纷联合起来上书。
而当时的他已经热血上涌,听不进各方建议,直接下令,“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將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
於是在七月十六日。
经过三天时间的仓促准备,他命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师,带著十万京军號称五十万出征。
隨行带著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约三百人左右,主要负责服侍他。
以及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首的勛贵大臣和以兵部尚书鄺埜、户部尚书王佐、內阁学士曹鼐、张益等人为首的文官集团。
从十六日出发,中途收到边关急报,宋瑛战死,隨他出征的五万大军损失殆尽,大同陷入瓦刺大军的包围中。
一时间整个边关形势变得异常紧张起来。
十九日,他出居庸关,下令锦衣卫以及军中夜不收四散寻找瓦刺、韃靼大军的踪影。
同时下令大军沿宣府向大同急进,进行武装巡游。
可从七月十九號过后。
瓦刺、韃靼大军仿佛失去了踪影。
在锦衣卫和夜不收以及各军堡的探索下,瓦刺、韃靼骑兵的影子都没见过。
仿佛瓦剌韃靼出动十多万大军,只是为了杀死宋瑛、朱冕、吴浩这样的大同军事高级指挥官。
连他们最喜欢的南下劫掠都没有实施,在朱祁镇看来,这事情简直太离谱。
大军就这样在宣府、大同之间来回巡游接近二十天,没有任何斩获,来回的折腾也让大军体力慢慢的下降。
结合两天后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镇眼睛猛然一瞪,脸色大变。
他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
瓦刺和韃靼的入侵,就是为了调动京军支援。
他们应该是想让京军出关,然后让瓦刺、韃靼的大军拖住京军。
从而导致京师空虚,到时候只要三五万军队,就可以轻鬆控制整个京师,有人准备趁机造反。
可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朱祁镇竟然会头脑一热力排眾议御驾亲征。
朱祁镇怀疑这也是为什么文官从支持到反对,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要知道,大明皇帝亲征又不是没有先例,文武百官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
要不然太后也不太可能同意让他御驾亲征。
而瓦剌、韃靼的大军也因为这一变故,没有做好和明朝大军决战的准备,从而退出长城,寻求时机。
这也是为什么他带著十万大军在大同宣府之间,来回折腾二十来天,都找不到任何敌人的原因。
而土木堡之变之所以发生,应该是背后之人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一切后才再次发动的战爭。
这一战应该是一场专门针对他进行斩首行动而发动的战爭。
朱祁镇越想越认可自己的猜想。
结合记忆,从刚登基时三杨洗脑建议迁都南下。
到出征之前大部分文官称病不隨行来看,这就是一场针对他朱祁镇的必杀局。
想到这里朱祁镇突然一阵天旋地转,差一点眩晕过去。
周围的几个太监观察到朱祁镇的举动有些惊讶和慌乱。
急忙上前搀扶他,关切的问道。
“陛下,快传太医?”
朱祁镇摆摆手,制止太监的慌乱后,开始深呼吸,心里默默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稳住,一定要稳住,心態千万不要崩,还有时间,一定可以改变。”
做好心理建设之后,朱祁镇这才镇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