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鸡舍(1/2)
晚上,林砚在饭桌上,跟父亲林永年说一下医药公司的事,並说清楚自己的思路,然后强调要买太行山头,种药草的成功率他可以保证。
等林永年点头后,剩下的他就不管了。
林家眾人现在已习惯林砚的风格,外面揽了一堆事,往家里爷爷和父亲身上一扔,然后就不管了。
饭桌上,爷爷倒是提醒他,村里的鸡舍建好了,明天最好是看看鸡进场前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村里的鸡舍共3栋,坐北朝南。
其中2栋比较大的是鸡舍,採用竹木复合结构;一栋比较小的是仓库,採用青砖结构。
鸡舍是按林砚提供的图纸来建的,这种结构在这个年代是封闭式鸡舍最优的方案。
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取材便利,整个鸡舍全部建完只需50银元左右。
从外观看鸡舍长100米,宽6米,採用直径12cm杉木框架,埋深0.5m防腐处理,墙体採用双层竹编夹层,內填石灰拌草木灰(防虫)+碎麦秸(保温),外覆茅草顶(坡顶30°防积雪)。
为了解决防火隱患,墙体涂抹黏土砂浆(石灰+黏土+稻草),阻燃性提升30%。
南侧开活动竹窗(蒙油纸透光)用来採光,北墙內侧砌薄土坯夹层(厚8cm),內置炭火盆烟道(室外生火,烟气供暖)。
外部建有粪池一座:地面倾斜5°,粪便匯入石灰消毒池(要求每周清理一次)。
双层竹墙夹填稻草或麦秸(厚10-15cm),冬季保温效果接近土坯房,夏季竹材导热係数低(0.15 w/m·k),遮阳避暑效果优於石砌鸡舍。
竹编墙体的天然缝隙保证空气流通,避免氨气积聚(民国时期无机械通风设备),竹木吸湿性较强,可缓解雨季潮气,减少鸡群足癣发病率。
两座鸡舍的功能不同,一座是用来养蛋鸡,一座是养肉鸡。
笼养密度设计为0.5平方,採用立体笼架,层高45cm。
每层鸡笼下面,林砚设计了一个木板用来收集鸡粪,要求每天收集和清洗,避免发生病毒污染。
安装有棲架系统,每只鸡棲木长度≥15cm,高度差≥30cm。
最绝的是食槽设计。竹筒劈成半月形,內壁用布衬著,外沿嵌两条木轨。
计划第一批养500只母鸡和50只公鸡(芦鸡),这些鸡是从村民手上收上来的,每只鸡林砚都检查过是青年鸡,保证今年就可以生蛋。
村里安排养鸡经验比较好的六婶负责,先安排2人辅助,后面根据情况再增加人手。
对一些超过这个年代的设计的功能和作用,林砚跟她介绍清楚,並確认对方已清楚细节。
对於日常管理,林砚带六婶和二个帮工一起到鸡舍內边走边解说。
“六婶,每日卯时先查草帘子,这草垫子得铺三指厚,晌午掀开透风。”
六婶攥著把高粱秆比划厚度:“晓得了,跟捂豆芽一个理儿。”
“饲料按三成粟米、两成籽饼、五成野苜蓿配,每日巳时餵头顿。”
指尖戳著饲料配比表底下一行小字:“今年冬天野苜蓿难寻,得掺三成橡子粉顶数,这玩意后山老橡树林要多少有多少,你平时可以按排人去多捡些回来放仓库存著。”
六婶揪著耳垂髮愁:“橡子涩口,鸡崽子啄两口就不肯吃!”
“拿温泉水泡两天,每日换三遍水去涩。”
六婶掐著指甲盖算比例:“籽饼也是涩口,一起拿温泉水泡软乎嘍!”
“正是这理儿!”
“夜里鸡舍掛两盏油灯,灯芯掐到指节长,既保暖又不呛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