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建文三杰惊呆老朱!(2/2)
朱元璋听完,目瞪口呆,满腹狐疑地打量著陈锋。
陈锋则坦然地与他对视,毕竟自己所言句句属实,方孝孺確实是仰慕他。
没办法,谁让自己魅力太大呢!
朱元璋嘴角微微抽搐,也不再纠结陈锋与方孝孺究竟是如何相识的,转而问道:“你觉得这篇文章如何?”
“和陛下想法一样,我认为方孝孺此人確实才华出眾,但他的想法过於理想化……说直白点,就是有些不切实际,空有理论,脱离了现实。”陈锋如实说道。
这下,朱元璋露出惊讶的神色,刚想问陈锋为何知道自己对方孝孺的评价,可忽然灵光一闪,眼神微微眯起:“史书上记载的?”
陈锋微微点头:“不错……而且,方孝孺在史书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容忽视。”
朱元璋儕牙,又是一个歷史名人?
思索片刻后问道:“比起铁鉉如何?”
陈锋看了眼朱元璋,心中明白他想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想知道比起铁鉉,方孝孺在大明歷史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陈锋沉思片刻后说道:“他是建文三杰之首,被天下士子奉为榜样,更是第一个被永乐皇帝朱棣诛灭十族的传奇人物!”
朱元璋猛地瞪大双眼,满脸不可思议:“你……你再说一遍?”
陈锋耸了耸肩,又將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朱元璋彻底惊呆了,真的是震惊不已!
他咽了咽口水,眼神有些怪异,看向陈锋问道:“这建文三杰是褒义还是贬义啊?怎么结合你前后说的话,听起来不像是什么褒奖之词啊!”
如今的朱元璋,对於陈锋提及的在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人物,都有些怕了,神经都快变得麻木了。
陈锋咧嘴笑道:“褒贬都有吧,这三人的情况比较复杂。”
“哪三人?又复杂在哪里?”朱元璋下意识地追问道。
陈锋轻咳一声,开始解释:“所谓的建文三杰,也称建文三忠,从这两种称呼就能看出,这三人本质上其实都是忠臣……起码是对朱允炆忠心耿耿的臣子。”
“只不过他们在建文时期做了一些颇为不妥的事情,因此背上了一些空谈误国的骂名。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光明正大地践行了忠臣之道,用自己和族人的鲜血,证明了他们对建文帝的忠诚。”
“而这三人分別是建文帝时期实际上掌握大权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就不用详细说了,陛下对他的情况大致有所了解……他才华横溢,被天下士子尊为楷模,更被誉为大明的读书种子……但他的思想有些守旧復古,想法不太贴合实际,所以陛下才將他派去汉中担任教习进行磨炼,其实陛下应该是打算將他好好磨炼一番后,留给下一任君主重用。”
朱元璋微微点头:“咱確实有这个打算,方孝孺才华出眾,又十分注重礼法,在当下这个时代使用他並不合適,因为乱世应当用重典,而不是推行仁义之道。
但对於下一任守成之君而言,他就大有用处了。
咱先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让標儿做那守成之君,彰显仁义之风,到那时才是方孝孺施展才华的好时机!”
陈锋微微頷首:“其实陛下確实做到了这一点。在其他时空里,由於太子殿下英年早逝,陛下不得不立朱允炆为皇帝。
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確实被重新启用,还担任了文学博士、翰林侍讲等重要职位,成为了建文帝的得力谋士和文胆。
至於他的结局……等我介绍完其他两人再一併向陛下说明。”
“其他两人齐泰与黄子澄皆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其中黄子澄更是洪武十八年那场殿试的探郎。
而齐泰虽然在殿试中排名不高,但他办事极为牢靠,从不出任何差错,陛下十分看重他,才赐名『泰』,他原本的名字是齐德。”
说到这里,陈锋忍不住看了眼朱元璋。
朱元璋面不改色地说道:“这很正常,他办事稳重,从不出错,咱赐他『泰』字,寓意如泰山般稳重,很合理吧!”
陈锋嘴角一抽,忍不住吐槽道:“陛下还真是热衷於给人取名字,齐泰是一个,其实铁鉉也被陛下赐过名。”
“嗯?”这下轮到朱元璋有些尷尬了,但他还是忍不住好奇问道:“赐的什么名字?”
“陛下给铁鉉赐的字是:鼎石!”陈锋似笑非笑地盯著朱元璋。
朱元璋摸了摸鼻子,先是露出一丝尷尬的神色,但很快就恢復了镇定,颇为得意地说道:“这名字很好啊,鼎石,寓意如鼎般正直,如石般坚硬,很符合铁鉉的性格!”
陈锋一时无言以对,好话都被朱元璋说完了,他还能说什么!
见陈锋无话可说,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跃跃欲试道:“要不咱也给你取个字,你小子好像还没有字……”
说著,朱元璋激动地搓了搓手,一副准备大展身手的模样。
陈锋顿时脸都紫了,连忙摆手拒绝:“不用不用,我父亲已经准备给我取字了,就不劳陛下费心了。”
“不费心不费心,小事一桩,就这么定了,咱给你取字……至於你父亲那边,咱亲自去和他说。”朱元璋却笑呵呵地直接拍板决定。
陈锋无奈至极,可无论他如何再三推辞,朱元璋就是坚持要给他取字,说什么都拒绝不了。
陈锋此刻懊悔不已,早知道就不提起这个话题了,这下可好,激发了老朱家皇帝们骨子里那股喜欢给別人取名字的奇葩癖好,想拒绝都没办法!
只能祈祷朱元璋靠谱一点,取个好听点的字。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心情畅快无比,也不知为何如此高兴。
陈锋哭笑不得,连忙將话题拉回到正轨:“然后陛下临终前,將齐泰、黄子澄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建文帝。
隨后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操持下,陛下刚去世七天,朱允炆便顺利登基了。”
朱元璋脸色一沉,心中有些不悦。
陈锋则继续说道:“与此同时,他们联合起来禁止各地藩王回京弔孝。”
朱元璋眉头再次皱起,但这次很快就平復下来:“这是应该的,藩王回京很可能会引发动乱。为了稳固朱允炆的皇位,他们这些做法並无不妥。”
陈锋竖起大拇指称讚道:“陛下圣明!所以说,从这些举措来看,他们做得还算不错,陛下的眼光其实没有太大问题,他们担任顾命大臣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朱元璋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只是紧紧盯著陈锋,他预感陈锋接下来要说转折的话了。
果不其然,陈锋马上话锋一转:“但陛下也有所失策,这三人在治国和学术方面確实有独到之处,堪称当世的顶尖水平……但陛下別忘了,他们只是一介书生,既没有行军打仗的实战经验,也缺乏这方面的天赋……
所以,在隨后的削藩过程中,他们接连失误,昏招频出,硬生生地將原本大好的局面葬送了,让燕王朱棣仅凭八百人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南京。”
“虽说之前战局不顺,李景隆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但剩下的责任就出在这三人以及朱允炆身上……其实主要责任还是在这三人身上,因为当时的朱允炆事事都听从这三位老师的教导……
他们目光短浅,用错了人,错失了良机,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最后,一人落得个被诛灭十族的下场,其余两人也遭受凌迟之刑,家族尽灭。”
朱元璋听得目瞪口呆,隨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怒气冲冲地骂道:“他们到底出了什么昏招,能把咱留下的大好局面给败坏成这样?”
陈锋面色微微有些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