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陈锋,字:辅宸!(1/2)
肃穆的武英殿本应是庄严肃穆之所,此刻殿內的气氛却透著几分古怪,仿佛凝滯的空气里藏著无数未说出口的话语。
朱標目光呆滯地望著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眼底满是难以置信。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父皇竟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陈锋则饶有兴味地看著眼前的场景,暗自思忖:老朱这傢伙,行事作风当真別具一格,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不得不说,朱元璋此番提出的想法独闢蹊径,其中蕴含的见解更是深刻独到,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朱元璋直言,既然朱允炆未来可能如此昏庸无道,倒不如从根源上杜绝其出生,免得日后徒增烦恼。
更有甚者,他竟提议直接休掉吕氏,让朱允炆根本没有降临人世的机会。
这一举措虽然显得有些违背人伦道德,行事手段过於狠辣决绝,但不可否认,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確实简单粗暴且行之有效。
只是这话就这般堂而皇之地从朱元璋口中说出,实在让人觉得有失妥当,不禁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陈锋先是看向神色威严的朱元璋,而后將目光转向神情复杂的朱標,心中也充满好奇,不知朱標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而朱元璋的想法正如陈锋所想,在他看来,朱允炆若真是那般昏聵无能,確实没必要让其来到世间,直接从源头解决问题,看似残忍,实则是一劳永逸之法。
就在朱元璋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时,朱標终於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脸上神色变幻莫测,带著几分迟疑与困惑,开口问道:“父皇真觉得儿臣休掉吕氏便能阻止靖难的发生?”
朱元璋轻轻点头,语气篤定地说道:“不错,纵观天下局势,能將大好局面败得如此彻底的,除了朱允炆,咱实在想不出还有何人。怕是换个心智不全的傻子坐在皇位上,只要不胡乱干涉政务,老四朱棣也难以成功发动靖难之役。”
他顿了顿,语气中满是不满,继续说道:“老大你刚刚也在一旁听著,陈锋所言朱允炆的那些昏招,哪是一个心智正常之人能做得出来的?还说出『莫使朕负杀叔之名』这般荒谬之言,老四都已经起兵造反了,他却还在顾虑虚名。这般行事作风,真的担得起一国之君的重任吗?
再者,身为帝王,却毫无主见,任由三个只会纸上谈兵、空有理想主义的傢伙主政,事事听从他们的安排,这不是荒唐至极吗?
若不是歷史上早有赵括『纸上谈兵』的先例,咱都觉得这个词该用来形容他们三人,由他们来书写这段典故了!”
朱標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刚刚他也在认真聆听,听闻那些关於朱允炆未来的行径,心中同样充满失望与不解。
自己未来的儿子,怎会无能到如此地步?
可若说他真的愚蠢至极,父皇又怎会在自己死后选择他作为储君?
其中必定还有隱情,证明朱允炆在登基之前定有值得称道之处。
这般思索著,朱標將目光投向陈锋,语气轻柔地询问道:“陈锋,朱允炆当真有那么差吗?可如果他如此愚蠢,父皇为何会在最后时刻选择他为储君继承人呢?”
此言一出,还未等陈锋做出回应,朱元璋先是微微一怔,而后也带著疑惑的目光看向陈锋。
是啊,若朱允炆真的如此不堪,那其他时空的自己为何会將皇位传给他?
难道其他时空的朱重八也糊涂昏聵不成?
可仔细想想又不对,按照常理,无论身处哪个时空,自己都应是英明神武、目光如炬才对。
这个问题在朱元璋方才盛怒之时並未在意,如今经朱標一提,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
陈锋沉思片刻,开始有条不紊地评价朱允炆:“朱允炆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歷史人物。他心怀仁政理想,渴望缔造一个清明盛世,然而却缺乏治国理政的政治铁腕;
他试图推行革新举措,想要改变现状,却在现实的权谋爭斗中败下阵来。”
“其实,他登基之后也做了一番事,一改洪武皇帝『重典治国』的严苛作风,大力推行『建文新政』。
在他的治理下,刑罚得以减轻,眾多无辜之人免受严苛律法的惩处;
冗官被裁汰,朝廷行政效率得以提升;
赋税有所减免,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他宽刑省狱,让整个国家的司法环境变得更加宽鬆。
他重用文臣,积极倡导文治,大力推行儒学,甚至试图恢復周礼,推行稍有些不切实际的井田制。儘管这些举措在现实中难以施行,但却得到了天下眾多士子的推崇与讚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朝文官体系的发展。”
朱元璋与朱標听闻此言,皆是一脸愕然,眼中满是惊讶,没想到陈锋对朱允炆的评价竟如此之高。
陈锋见状,微微一笑,解释道:“这只是对他的正面评价,他的不足之处同样不容忽视。”
听闻此言,朱元璋与朱標同时鬆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庆幸,差点以为陈锋是在故意捉弄他们。
陈锋继续说道:“然而,他在削藩策略上严重失当,所秉持的理想过於脱离实际,其施政举措甚至有开歷史倒车的嫌疑。
他的政治手腕薄弱,对於稳固基础权力一窍不通,不仅识人不明,还毫无主见,行事优柔寡断,丝毫没有一国之君应有的威严气度。”
说罢,陈锋耸了耸肩,总结道:“总的来说,朱允炆是一个心怀壮志、想法颇多且心地仁慈之人。
可惜,他將仁慈用错了地方,那些美好的想法过於脱离实际,显得空洞无物,难以真正落实到治国理政之中。
並且,他缺乏身为君王应有的强硬手腕与果敢魄力。
而陛下当初也高估了他的能力,以为留下的诸多力量足以让朱允炆镇压一切反叛势力。
可惜,朱允炆自身能力有限,终究无法肩负起守护江山社稷的重任。
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或许並非仅仅因为他野心勃勃,也不是他的能力有多么超凡绝伦,这或许是歷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样,朱允炆的失败,並非源於他人格上的缺陷,而是能力不足所致,这也是歷史的无奈抉择。
是以,总的来说,朱允炆是一个善良之人,却並非一位合格的皇帝。”
朱元璋与朱標听完这番评价,只觉、振聋发聵、如醍醐灌顶,內心受到极大震撼。
陈锋的评价全面而深刻,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朱允炆这一人物,让人找不出丝毫破绽,也为父子二人看待朱允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听完这番话,朱允炆在他们心中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失望与厌恶了。
朱元璋陷入了沉默,开始反思自己此前对朱允炆等人的態度是否过於片面?为何自己不能像陈锋这般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是啊,朱允炆虽然能力不足,但他骨子里確实是一个仁慈之人,否则也不会说出“莫使朕背负杀叔之名”这样的话。
这句话虽然显得有些虚偽、优柔寡断,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朱允炆的仁慈本性。
他或许不適合做皇帝,但不能否认他的善良本质。
至此,朱元璋不再提及让朱標休妻之事,毕竟做出这样的事,实在有违人伦纲常。
朱標也长舒一口气,不管怎样,多亏了陈锋这番全面的评价,朱允炆虽然依旧难堪大任,但吕氏也因此得以保全。
以朱標对父皇的了解,若没有这番解释,父皇多半会为了以绝后患,採取极端手段处理吕氏,那绝非朱標愿意看到的结果。
殿內气氛逐渐缓和,不再像之前那般尷尬压抑。
陈锋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陛下之所以会选择朱允炆作为储君,或许是因为看到了他仁慈的一面与太子殿下极为相似,因此动了惻隱之心,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说著,陈锋看了眼朱元璋,“其实,我觉得陛下在临终前未必没有考虑到藩王造反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早就察觉到了这一隱患。
只是出於父亲的身份,加之心中本就对燕王朱棣有所亏欠,再加上朱棣一直以来都勤勤恳恳地戍守边疆、奋勇杀敌,从未有过僭越之举,陛下这才不忍心提前动手处置他,而是將解决藩王问题的重任交给了朱允炆。
陛下留下耿炳文、平安、盛庸、徐增寿等人,大概率就是为了防范燕王朱棣。
只是陛下低估了燕王的实力,同时也高估了朱允炆的用人能力。”
朱元璋闻言,眼中顿时绽放出光芒,激动地说道:“你……也这般觉得?”
话一出口,还未等陈锋回应,朱元璋便自顾自地哈哈大笑起来:“咱也这般认为!毕竟咱身为英明神武的君王,又怎会看不出燕王的心思?
之所以当初没有採取行动,只能说明咱是在考验朱允炆。
若他能顺利度过这一难关,便能蜕变成一位合格的君王,兼具仁慈与狠辣,成为真正合適的守成之君;
若他未能通过考验,那便是对燕王的考验。若燕王能成功夺取皇位,他也是朱家人,由他来继承朱家江山或许更为合適。而且……”
朱元璋面色略显古怪,“让老四朱棣背负愧疚感,或许能促使他成为一位勤政爱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千古一帝。”
这番话一出,不仅朱標震惊不已,就连陈锋也大为吃惊,震撼地看著朱元璋,心臟砰砰跳动。
仔细思索之下,还真有这种可能!
以朱元璋的老谋深算,说不定真的早已算到了这一步!
燕王朱棣在登基之前,性格存在诸多缺陷,比如他生性嗜杀,对文墨之事毫无兴趣,只热衷於刀兵征战,秉持著“一切富贵全凭手中刀枪取”的理念,並不擅长治国理政。
然而,一旦他夺得了朱允炆的皇位,必然急於向天下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会全力以赴。
人一旦有了强大的动力,便会不懈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朱棣似乎正是如此,他前半生桀驁不驯,后半生却如履薄冰,用半生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登上皇位是当之无愧的。
他生於战火之中,最终也死於马背之上,一生都在为江山社稷奔波,从未有过丝毫停歇,直到临死前一刻还在进行北伐。
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他下马能治国、上马能杀敌的千古一帝神话。
而且,他的这种精神还深刻影响了后世几代人。
朱高炽虽然未能传承他的武功,但在文治方面甚至超越了朱棣;
朱高燧则截然不同,文治方面毫无建树,武功却与朱棣不相上下;
到了朱瞻基,更是堪称六边形战士,文治武功皆极为出色,若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不可限量,爭夺千古一帝的称號也並非没有可能。
即便是被称为二代目战神的朱祁镇,也深受朱棣影响,不然也不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带领几十万大军去攻打韃靼。
虽然最终兵败,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但他敢於出征的勇气与决心,定然是受到了朱棣的薰陶。
一直到武宗朱厚照,同样喜欢御驾亲征,这要说没有受到朱棣这位老祖宗的影响那也不可能。
而这一切,或许都源於朱棣內心的负罪感与愧疚感,所以他才用尽一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为的就是在百年之后,於阴曹地府面见朱元璋时,能够挺直腰杆,不至於被批评得一无是处。
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也是从他开始得以传承。
而这一切,或许真的都在朱元璋的算计之中。
这一刻,陈锋微微后仰,看著翘著二郎腿、面带笑意的朱元璋,心中的震动难以言表。
朱標虽然没有像陈锋想的那般深远,但也对父皇的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
虽然这只是猜测,但以朱標对父皇的了解,这种局面极有可能真是自己父皇一手造成。
一时间,朱標与陈锋看向朱元璋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敬畏与钦佩。
朱元璋一开始还有些得意,虽然他此刻並未真正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他觉得,若真到了那种局势下,自己或许真的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他看来,无论朱允炆和朱棣谁胜谁负,只要对朱家江山有利,一切都无关紧要。
並且经过这番思辨討论,朱元璋突然思绪泉涌,冒出了许多新的想法,原本困扰他的诸多问题也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对於那些在其他时空犯下大错之人,或许不应一味地排斥,他们身上或许也有著闪光点,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