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合法游说(1/2)
一夜討论无果。
回到臥室,內心烦闷的刘启峰强迫自己冷静。
重生以来的连胜心態首次在关键时期遭到挫败。且对於接下来如何做出调整,他暂时也没有理出头绪。
对於明天郑教授的加入是否有帮助?
刘启峰並不抱期待,也不敢把希望寄託於他人。
思虑无果,他暂时的拋开眼前事。
想到过完生日的刘艺菲——她…应该看过信了吧……
他下意识拿过手机,却迟迟没有拨出。
最终长嘆一口气…
…
抵达威尼斯的第三日。
一早,刘启峰和团队交代一声,便留在酒店大厅休息区等待。
不久。
接到电话的刘启峰走出酒店大堂,终於见到郑远山教授,一旁还有两名青年。
67岁的他却依然精神矍鑠,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岁月仿佛未曾在身上留下痕跡。
“郑教授!您好!你们好!”
“你好,启峰。这是我学生。”
几人互相握手,郑教授审视了刘启峰几眼,当先抬步迈去:
“客套就不必了。我们閒言少敘,剩下的时间很紧!我会协助你运作《活埋》,先上楼吧。”
这般雷厉风行的效率,让刘启峰不禁一怔。紧接著与郑教授三人一同上楼。
房间客厅內,已经是临时的作战中心。
昨晚的草稿还杂七杂八散落在场。
一行人进门时,中影团队的人也全部到齐。
一番介绍和寒暄后。
自此,北影加中影的完整团体正式成立。
出乎刘启峰意料,郑远山的加入,完全弥补了中影的不足,在电影节背后的人脉牵连、评委倾向、公关经验上,北影这位老教授远超中影。
他先是把中影对评委的分析情况推翻重做,紧接著他提出,要从《活埋》电影本身的內容里做相应的计划。
商討中,陈芷希建议——对七名评委划分出各自优先级別、简要的公关思路,按难度排序,以节省资源。
短短一个早上,郑远山团队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起通力合作。
这场忘乎所以的討论,让团队完全沉浸其中,彻底忘记了昨天的惨败。
无论是对於北影方还是中影方,这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能够成功,不仅个人资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双方背后史无前例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午。
一份经过縝密评估的名单正式出炉。
————
朴赞郁(韩国导演)★★★★★
暴力美学共鸣:用《活埋》的“极简生理暴力”与其“形式主义暴力”的人性本质共性避免提及商业性,强调“痛苦的真实性”
————
查尔潘·卡玛托娃(俄女演员)★★★★★
表演方法论:突出黄博“无台词表演”的斯坦尼体系功底(颤抖的肌肉、窒息的眼神)不谈政治隱喻,聚焦演员本身作为敘事载体。
————
凯萨琳·德纳芙(法女演员、评委主席)(郑远山旧友)★★★★☆
女性隱性创伤:解读《活埋》主角未出场妻子的生存崩塌——丈夫消失后的精神『活埋』。
避开女权標籤,用“家庭解体的沉默代价”代替。中国新现实主义的沉默革命!
————
米歇尔·普拉西多(意导演)★★★☆☆
新现实主义血脉:关联开发商黑幕与义大利《偷自行车的人》的阶级批判传统弱化意识形態,强调『个体对抗系统的无力感』。
————
放弃公关对象:
卡梅伦·克罗(美):《甜心先生》导演,崇尚积极人文主义,与《活埋》绝望基调根本衝突;
毕加斯·路纳(西):《乳房与月亮》导演,痴迷超现实情慾,对现实主义生理痛苦无感。
—————
对於宝罗·布兰科。
郑远山在详细了解昨天失败的全过程后,他明確点出了中影团队策略的错误核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