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先除內鬼(1/2)
于谦进入文华殿看到石亨也在场,並未感到惊讶与担忧,在他眼中看来国家大事面前任何私人恩怨都可先放到一边,所以才会在朝会举荐石亨。
此刻石亨確实是身在北京城的满朝文武中最能打的了,就领兵作战、战场搏杀这一块,于谦自认没有石亨强,他擅长的是坐镇中军运筹帷幄。
“坐。”朱祁鈺指了指舆图前的座椅说道:“於尚书,朕此刻唤你过来,是刚才与石將军討论瓦剌南下一事,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之前石將军所言,瓦剌部也先定会绕过大同宣府二镇直奔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而来,依於尚书来看这三关可否能守?”
于谦闻言,面色稍稍带有忧虑,他摇了摇头说道:
“陛下,这三地若要守住的话,必定是紧紧关闭关隘,不放山外九州的流民百姓进来。”
“如此,则相当于于將山外九州之地拱手让给瓦剌,失地且不说,民心也会俱失。”
“瓦剌部窥伺中原多年,也先也是知兵善战之人,定会派遣大量探马细作混入流民之中,朝著三关而来,里应外合之下,纵是再坚固的城池堡垒也会被攻破。”
于谦自太宗文皇帝时就开始参赞军事,朱棣以八百甲士起兵,奉天靖难,最终夺取天下,除了自身的硬实力外,內应外合破城之战也不在少数。
朱祁鈺闭目沉思良久,终於理解原歷史上,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九边重镇尚在,于谦石亨等人为何要选择与瓦剌决战於北京城之下。
原来是印证了教员所说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之理。
不放山外九州的流民进来,死守三关就等於放弃了这些百姓,这与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又有何异呢?
大明朝所有皇帝向来信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事万万不可为,不然与朱祁镇没有任何区別。
文化殿內顿时陷入了诡异的平静之中。
于谦见朱祁鈺一时拿不定主意,稍稍嘆了口气后说道:
“启稟陛下,我近日写了一份奏疏,是结合兵部文书,总结关於土木堡一战的文编。”
朱祁鈺接过于谦所呈的奏疏,这奏疏本应该交由通政司转递文渊阁,由內阁学士批阅后再呈给自己。
于谦为官多年,自然知道这个规矩,当然他也不是故意越级上报,破坏规矩。
而是这份奏疏,实在是太过於大逆不道,相当於后世的失败总结。
【我朝卫所之制,本以屯守相兼,然承平既久,武备懈弛。京营之士,多为勛贵役使,市井游惰充数其间……】
奏疏从多个方面,详细剖析了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最后还有总结反思、改进之法,足见于谦写这份奏疏之用心。
但是一向刚强的于谦甚至不敢让其他大学士看到这份奏疏,可见兹事体大。
“器械朽钝,军阵不諳,及临战阵,竟如驱羊搏虎:前锋未捷而中军崩溃,輜重委地而指挥失灵。”
“更兼將帅无专閫(kun)之权,文臣掣肘於內,监军乱命於外,虽孙吴復生,不能施其智也!”
朱祁鈺也是暗暗心惊。
原来明朝的军制,土木堡之变前就已经开始从內部腐烂了。
于谦认为土木堡之变之所以战败,原因不能单单归咎於出了一个朱祁镇这样的愚蠢皇帝和京营及各地卫所武备废弛。
武备废弛这点,朱祁鈺在文华殿就问过于谦了,在其还是兵部左侍郎时就上疏说明过各地卫所武备废弛之事,还藉此弹劾石亨。
当时于谦言语含糊没有明確指出,这封奏疏看墨跡乾涸程度,不知道准备了多久的奏疏,却是详细地列出了土木堡之变的战败原因不是单单几个人所造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