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留声机》杂誌的讚誉(1/2)
“米婭。”
喊她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华人女孩,颅顶扎了一个很欧美风的辫子,身后背著一个背包,和同行的几人挥了挥手,一路小跑过来。
“去哪儿了,乐团,还是剑桥?”
奥利维亚在学校的课程已经修完,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家爱乐乐团,跟在梅纽因大师身边学习,这位俄国美籍小提琴大师四岁学琴,八岁成名。
媒体称他为不是一般的天才,而是特殊的天才。
今年八十二岁的梅纽因在1985年定居英伦,与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因为身体不算太好的原因,目前已经处於半隱退。
主要精力放在这自己创办的学校上面。
奥利维亚是他晚年收下的关门弟子。
至於剑桥,则稍微有些曲折。
奥利维亚和米婭住在同一间宿舍,米婭的中文名叫江小米,通过在音乐学院在魔都的面试,进入这里攻读音乐博士学位。
两人关係不错,通过米婭了解不少华夏民族音乐,故而对东方神秘大国產生了好奇。
於是通过家里的关係,以剑桥学生的名额参加了去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今年新一轮文化交流,交换活动成果,剑桥那边便把她喊了过去,负责音乐的部分。
“剑桥,排练你推荐的曲目。”
“《梁祝》?”
“嗯。”
奥利维亚点头,两人朝著宿舍走去。
“对了,给你看个有趣的。”
米婭把背包挪到身前,从中拿出一本杂誌。
《gramophone》
中文名《留声机》,英伦古典音乐刊物,创立於1923年,杂誌栏目包含“事件(event)”、“显赫(reputa- tion)”、“经典(classics)”、“收藏(collection)”
既有对过往经典作品的鑑赏,也有对当下古典音乐的评鑑,还有对乐器器材的推荐。
其推出的留声机大奖,和美利坚的格莱美大奖並列,也可以称之为古典音乐的格莱美。
对致力於耕耘古典乐坛的音乐家来说,每月的《留声机》杂誌,是了解音乐市场风格最好的途径。
將杂誌翻到“华人”一栏,递给了奥利维亚。
这是《留声机》引入华夏后,在2005年的时候专门开创的栏目。
【闪耀东方,二十一世纪最具王者风范的小提琴家!】
好大的口气,这是谁写的文章,收了多少茶水费,才能这么吹捧。
目光狭义,看向坐著一栏。
理察·柴。
看到这个名字,她有些惊讶,对於订阅了每一期杂誌的奥利维亚来说,这位作者名並不陌生。
一位笔锋辛辣的音乐评论家,曾经也为她写过一篇文章。
说她对老师梅纽因的模仿痕跡太重,那天能够脱离老师阴影,其小提琴才算大成。
实事求是的的说,也確实如此,所以她一直在寻求突破,借中外文化交流前往华夏,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
所以她对这位音乐评论家印象深刻。
留意过这位的文章,对多数年轻音乐家的点评以指出弱点为主,能得到其讚美的不多,文风也是独树一帜。
她很好奇,是哪位音乐家能得到这样讚誉。
东方,又是华人栏目,是来自华夏的小提琴手么?
並非她偏见,当代小提琴家能够走上国际舞台的华夏人並不多,吕思嘉,寧风,李川云属於中生代,在国际上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几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