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蜂巢」二期,极限攻坚(1/2)
时间一晃,便是半个多月过去。
海市郊外的“蜂巢”製造基地,灯火通明,宛如一座不夜城。
二期工程的厂房主体早已拔地而起,內部巨大的无尘车间里,一条条崭新的自动化生產线正在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
空气中瀰漫著新设备特有的金属和机油混合气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化学试剂味道。
“蜂巢”二期的核心,便是“创世纪”屏幕的量產线。这不仅关係到与华星的巨额订单能否按时交付,更关係到奇点科技能否在高端显示领域一鸣惊人,真正站稳脚跟。
“苏总,刘总,”钱博士脸上带著掩饰不住的疲惫和焦虑,手里拿著几份测试报告,“『星瞳』材料的中试生產线,还是老问题。有机无机复合量子点阵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在实验室里能做到完美,但一上生產线,放大生產后,良品率始终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徘徊,离我们预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差太远了。”
这些天,刘宇与张伟以及钱博士、孙教授的团队,几乎是把家安在了基地,不分昼夜地紧盯著项目进度。苏阳今日特地来到现场,目的就是解决他们,这些时日以来所面临的问题。
刘宇眉头紧锁:“设备参数已经调整过无数次了,工艺流程也优化了好几轮,进度还是卡在这里”
钱博士嘆了口气:“量子点的尺寸、分布均匀度、以及它们在基材上的附著稳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屏幕出现色偏、亮点、暗点,甚至影响使用寿命。这已经是我们能想到的最优方案了,可……”
张伟在一旁补充道:“苏总,如果良品率上不去,成本就会高得嚇人。別说赚钱了,能不能保本都难说。华星那边的订单催得紧,第一批样品交付的日期越来越近了。”
苏阳食指轻轻敲击著桌面,目光扫过眾人。他这段时间除了关注一下项目,大部分时间都在疯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原子操控能力,对“星瞳”材料的底层原理和工艺难点,他比在场任何人都更清楚癥结所在。
“钱博士,”苏阳开口,声音平静却带著不容置疑的专业性,“我最近研究了一些微流控和材料合成方面的论文,结合我们『星瞳』材料的特性,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调整一下量子点合成过程中的温度梯度控制?以及,前驱体溶液的微流控注入方式,或许可以更精细化。”
他顿了顿,说出几个具体的参数范围:“比如,温度梯度可以尝试在正负0.05摄氏度范围內进行动態微调,注入速率和脉衝频率也相应调整。我推演过几个模型,这几个参数组合可能会对量子点的成核和生长均一度有正面影响。”
钱博士和他的团队成员闻言,都愣了一下。苏阳提出的这几个参数,非常具体,而且是他们之前未尝试过的极端精细化控制。
“苏总,这……这要求太高了,”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说道,“现有设备恐怕很难达到这种精度的控制。”
苏阳微微一笑:“设备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协调供应商进行特调。你们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几组小批量验证实验,看看效果。”
他没有说的是,所谓的“协调供应商”,其实是他准备亲自上阵,在关键设备的控制核心部分,用原子操控能力进行微观层面的“优化”,使其达到超乎想像的精度。而他提出的“经验参数”,则是他通过原子洞察和模擬后得出的最优解。
钱博士看著苏阳篤定的眼神,犹豫片刻,最终点头道:“好,苏总,我们马上安排人手,按照您的思路进行试验!”
“星瞳”材料的难题刚有了方向,孙教授那边也传来了不小的挑战。
“苏总,『龙鳞』玻璃的大尺寸切割和强化工艺也遇到了麻烦。”
孙教授推了推眼镜,神色严肃,“我们设计的『龙鳞』玻璃,硬度和韧性远超普通玻璃,但也导致了切割难度极大。常规的雷射切割或者金刚石砂轮切割,要么边缘容易產生微裂纹,影响整体强度;要么就是切割效率太低,成本控制不住。”
“强化工艺方面,我们原先的化学强化方案,在小尺寸样品上效果显著,但应用到大尺寸柔性屏上时,应力分布不均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容易导致玻璃在弯折时局部应力过大而碎裂。”
苏阳点了点头,这些问题在他的预料之中。
“孙教授,关於切割,可以尝试一种超短脉衝雷射切割技术,配合特定的辅助气体,或许能改善切边质量。”
“至於强化工艺,你看是否可以借鑑半导体领域的一些薄膜应力控制方法,比如,將传统的化学强化与一种新型的雷射退火、高精度离子交换组合工艺相结合,通过多层不同应力特性的离子交换层,来优化整体的应力分布,特別是在需要弯折的区域形成一个应力梯度缓衝带。”
他同样给出了一些关键的工艺窗口和参数方向。这些建议,对於孙教授团队而言,不啻於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