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问鼎之路(二)(2/2)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汉斯·穆勒,通讯作者是莉娜·霍夫曼和陈景德。
苏阳的名字,则低调地出现在了致谢名单中,感谢其“在理论构建和实验方向上的关键性启发与支持”。(技术掌握在苏阳手里,论文只是署名)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在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和相关產业界引发了剧烈震动。
论文中详细阐述了“奇点碳”(正式学术命名,以示对苏阳最初构想的尊重,虽然苏阳本人並不同意,但陈景德坚持如此)的独特原子结构。
令人难以置信的超高载流子迁移率,在特定製备条件下,其电子迁移率甚至超越了完美单晶石墨烯一个数量级,在极宽光谱范围內的优异光吸收与发射特性,以及其在柔性、透明导电膜、超高频电晶体、超灵敏光电探测器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每一项数据,都像一把重锤,敲击著领域內科学家们的神经。
“我的上帝!这是真的吗?电子迁移率还能达到这种程度?这完全顛覆了我对碳材料的认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知名材料学教授,在凌晨三点被助手的电话叫醒,看到论文后失声惊呼。
“『奇点碳』……这结构太精妙了!他们是如何实现如此完美的原子级控制合成的?论文中提到的『多步催化气相沉积结合针尖诱导自组装技术』,语焉不详,这绝对是核心机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態研究所的一位主任,在实验室的电脑前反覆研读著论文的实验方法部分,眉头紧锁。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仔细阅读论文后,对身边的博士后说道:“这个『奇点科技』,以前从未听说过。但能拿出如此扎实的实验数据和顛覆性的材料,其实力绝对不容小覷。龙国在基础材料科学领域,看来真的要崛起了!”
几乎在一夜之间,“奇点碳”这个名字,成为了全球各大科研论坛、学术討论组和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词。
无数的邮件和电话,开始涌向论文的通讯作者陈景德教授和莉娜·霍夫曼博士,有祝贺的,有探询技术细节的,有寻求合作的,甚至还有一些顶级实验室直接发来了访问邀请。
奇点科技未来研究院,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名字,也第一次如此高调地进入了全球顶级科学界的视野。
而这,仅仅是开始。
一周后,当材料学界还在热议“奇点碳”带来的震撼时,最新一期的《nature photonics》再次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由奇点科技张毅诚教授和凌峰主导的论文——《基於易数逻辑与混沌光场的光学模式自適应识別与分类的初步研究》,以长文形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