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存在主义】的关注当下(1/2)
第320章 【存在主义】的关注当下
【存在主义流派】?
小赵老师面露迷茫地摇了摇头。
南祝仁对这种眼神并不意外。
之前就说过,心理学如今属于“百家争鸣”的阶段。
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大势力”、和所谓的“十大流派”还没有完成整合,就有更多小众的流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当然了,这些流派说是“小众”,并不是因为效果不好,而是因为它们的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南祝仁如今口中说的【存在主义流派】就是其中之一,而它恰恰非常适合眼下小赵老师的情况。
……
“南老师,这个【存在主义】……能细说吗?”小赵老师提出了疑问。
刚毕业没多久的科班学生,大多擅长的是某个主流的学派——因为学校会安排相关的课程,甚至考研也会要求背诵。
对于小众流派的了解,就知之甚少了。
南祝仁解答道:“【存在主义】和你的【行为主义】差距比较大,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说二者是相反的——因为【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哲学,比如尼采、萨特等人。”
他的第一句话就让小赵老师眨了眨眼睛。
心理学这个学科很微妙。它从哲学之中独立,最后又被归入自然科学,其中混杂着大量的相互冲突的理论,这也是这个学科内部“百家争鸣”的原因。
各个流派中,【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从哲学往自然科学领域靠拢的开端,因为【行为主义】主张实验观察,用客观指标衡量结果——哪怕到今天,【行为主义】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科学化”的学派之一。
而眼下南祝仁说的【存在主义】,就几乎是另外一个极端了。
“如果要照本宣科地说的话,【存在主义】不追求‘消除症状’,而是通过直面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自由、责任、孤独、死亡、无意义感,等等——帮助来访者重新理解生命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它的核心治疗原则包括四点:‘关注当下’、‘探索根本问题’、‘强调责任和自主性’、‘接纳而不消除焦虑’。”
如果是面对来访者,南祝仁肯定不会进行这么系统、详细的解释。因为对一般的来访者来讲,这样弊大于利。
小赵老师迟疑了一下:“南老师,这听起来和【人本】好像?而我是做【行为】的……我的意思是,我现在【行为】都还没学到家,现在往里面学【存在主义】,会不会……”
担心走火入魔是吧?
南祝仁摇摇头话锋一转:“赵老师,你也是做咨询的,那你还记得咨询的第一步是什么吗?”
小赵老师眨了眨眼睛,在校期间被导师督导的味道一下子就上来了。
她试探着回答:“……收集信息?”
“那为了收集信息,我们需要?”
很好,这种连环发问的感觉更熟悉了,小赵老师的语气都变得有点不自信了:“……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南祝仁点头:“可你知不知道,‘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这个做法,是【人本主义】提出来的?”
小赵老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