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使命感(1/2)
第442章 使命感
这里出现的专有名词,也是需要和来访者解释的。
南祝仁先和来访者解释了一下【角色混乱】。
“所谓的【角色】,用书面化的解释来说,就是‘社会对处于某个位置的人所期待的行为模式’。”
“当然,【角色】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社会期待’,也有‘自我期待’的部分。”
看着来访者露出认真的神色,南祝仁知道对方已经进入了某种学习的状态。
“举个例子——一个有家庭的34岁男人,可能就存在【父亲】、【丈夫】、【儿子】、【员工】等等的多重身份。每种身份都有各自的行为模式。”
“而在【青春期】没能够获得角色认同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有【角色混乱】,把一个角色的行为用在另一个角色的场合中。”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的眼睛:“他可能在家庭中的时候,以【儿子】的身份展现出任性、无主见,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幼稚;但是在自己父母的面前,可能又会展现出工作场合里面【员工】乃至于【领导】身份的一板一眼,不近人情。”
“究其原因,是因为个体在【青春期】没能够获得成长,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没能够给各个【角色】划定边界,最后在错误的场合展现出错误的行为。”
“这种情况恶化下去,可能会演变成【角色冲突】,以至于个体必须要抛弃其中的某个身份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
这是对【角色混乱】的解释。
至于【迷茫】,就不用解释了。
林溪现在就深有体会。
南祝仁看似是在解释一个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实际上就是在详细地解说林溪身上的问题。
但是南祝仁没有直接指着来访者的鼻子,说“你有问题,你的问题在于……”之类巴拉巴拉的。
而是用了相对缓和的措辞。
这种选择的一个目的,是减少自己言语中的攻击性。
倒不是担心来访者因此产生什么【防御】或者【回避】。
而是因为近乎攻击的【对峙】,必然会激起情绪。
此刻南祝仁希望的却是来访者能够尽可能地思考,这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
南祝仁的第二个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客观化的措辞,减少自己的主观评价。
不是“我判断你有问题”,而是“以前的学者经过严谨的研究,认为你现在的情况是有问题的”。
对于林溪这种背景的来访者,这种措辞能够让她们更好地去接受。
【青春期】的人格发展受阻,对后续人生发展远不止这点影响。
“因为在【青春期】的人格发展受到了阻碍,势必会影响之后的人格发展,甚至导致人格发展停滞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成年早期】中的核心冲突会无法克服,个体会难以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角色混乱】个体也会难以找到自己认同的群体,进而有【归属感缺失】或者【社会适应困难】。”
“同时因为种种困难,情绪的异常波动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变成困扰,乃至于其他的一些异常感受……”南祝仁想了想,还是把【焦虑】、【抑郁】一类的词暂时吞下去,“也可能都会出现。”
面对南祝仁的科普,林溪沉默了。
全中。
这些,都是她自身确实存在的问题。
被眼前的咨询师以近乎列清单的方式一字排开。
躲都躲不掉。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离开了家、离开了妈妈;
也可能是因为被这些自己一直回避的问题折磨了太久,以至于再也无法忍受;
亦或者是眼前的环境和刚刚的对话,确实让林溪感觉到了一种从未体验的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