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那个,陆总应该不会跨界来造车的吧(1/2)
第130章 那个,陆总应该不会跨界来造车的吧?
听到这话,理响汽车的代表负责人一时间哑然无言。
比雅迪代表负责人面带苦笑,补充道:“市面上普遍还是100到150wh/kg能量密度的格局下,元界智控突然就给你掏出1000wh/kg,还是特么固态电池,没法玩根本没法玩,太欺负人了,我们直接不玩了。”
此情此景此言,让在场的几大造车新势力也不禁感慨万千。
虽不能跟比雅迪感同身受,但也领略到了技术变革形成的大势冲击是多么可怕,即便你是行业巨头也说倒就倒。
早在2009年前后,比雅迪可是凭借其电池技术优势,被《福布斯》杂志称为“国内的电池大王”,其创始人也在该年成为国内首富。
元界智控的固态晶格电池横空出世,直接把老牌“电池大王”都给整得没了脾气,王总一气之下直接不玩了。
直接不玩是真的,一气之下是假的。
并非不想玩,深耕这么多年,要壮士断腕是需要大魄力大勇气的。
但现实是绝望的发现根本没活路,未来的电池领域属于元界智控的时代已是必然,除非能搞出跟固态晶格电池掰手腕的技术来。
否则,根本没法与之竞争。
现在的电池行业已经有了一个默契共识,甚至资本市场也是如此,那就是所有传统老牌电池厂商都是等死的状态。
什么时候死,取决于元界智控什么时候一统江湖。
其扩张所到之处,必然是平推态势,同行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说白话就是固态晶格电池的产能供货有多快,老牌电池厂商就死的就有多快。
比雅迪这架势,俨然是躺平不挣扎了。
老老实实搞新能源车业务,其电池部门都开始准备裁撤人员裁撤部门。
过了片刻,蔚莱汽车代表负责人看向于长乐似是弱弱地说道:“于总,陆先生应该对造车不感兴趣吧?元界智控以后应该不会进军新能源车领域的吧?”
此话顿时引得在场所有人的关注,纷纷齐刷刷的把目光聚焦在了于长乐身上。
于长乐也是一愣,他发现在场的友商们,那眼神仿佛在说:求求了,陆总你可千万不要对造车感兴趣。
末了,于长乐环视众人笑道:“这个事我倒可以给个肯定的说法,元界智控不会去造车。”
理响汽车代表负责人连忙道:“此话当真?”
于长乐此刻的内心也是大为震撼的,对老大的敬佩又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是真没想到陆安现在的“威慑力”这么强悍,完全不搭边的汽车行业里的人,居然都这么害怕他去造车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难道这就是人类在21世纪抽到的第一张“金色传说”的威力嘛?
此刻,于长乐在心中更加坚定不移的要追随老大抱紧大腿不放松。
尽管陆安完全没有造车的经验,对于元界智控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行业,但新能源车行业里的人是真的害怕陆安过来跟他们打pk。
天晓得他到时候会放出什么大招来?
固态晶格电池出来之前,电池领域对于元界智控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行业,也没有人觉得元界智控会颠覆电池行业格局的。
各大电池厂商只顾盯着同行对手,谁也没有料到最后居然被一个跨界过来的玩家把他们干崩碎了。
却说此刻,于长乐不急不缓地说道:“去年我就跟陆总谈过,要不要响应国家号召,去新能源车领域这条赛道玩玩儿。”
此言令得众人顿时心中一惊。
于长乐话锋一转,笑道:“但陆总跟我说,他对造车并不感兴趣,元界智控若是真要打算进军新能源车领域,也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把固态晶格电池卖给各位了。”
心惊的众人听到这话也不由得放心了不少,暗暗松了口气。
也对,要是元界智控真的打算自己造车,肯定会把固态晶格电池作为自家新能源车产品的独家技术与卖点,不可能把电池卖给同行竞争对手来削弱自己的优势。
双方在接下来交谈了十来分钟,采购事宜正式达成全面共识。
七大造车新势力总共下单10万套电池,比雅迪一家下单12万套电池,都是500wh/kg低配版固态晶格电池。
按照协议约定,元界智控将于2017年6月份之前完成产品交付,订单采取先款后货,合同协议自签署日起的三个自然月内,按约定预付订单总额的35%的货款。
此次与八大车企厂商签下的500wh/kg低配版固态晶格电池,采购单价8.8万元人民币。
采购订单总量22万套,合计金额193.6亿元人民币,按照35%的预付款,厂商将预付67.76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卖给新能源车企的固态晶格电池,其利润率也是30%,因为综合成本高,定价太高厂商也承受不了,可能就放弃使用,或者只用于溢价更高的高端车型,厂商采购的量大幅减少。
作为高技术壁垒的垄断型产品,利润率高低不是重点,重点是绝对利润额,这才是反映实打实赚了多少钱。
一种情况是利润率500%,但最后只是净赚1个亿;而另一种情况是利润率20%,但最后能净赚100个亿,那当然是毫无疑问的选择后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