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稍纵即逝的线索(1/2)
世上的事,很多并不是按照逻辑去发展。余庆预计的那个刻字的人,并没有出现。
这有多种可能,要么他已经死了,要么藏得更深了,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再也不会过问世间发生的事。
娅时的人倒是追踪到了几个购买拓片资料的人,几经排查,却都是些社会上好奇心过剩的闲散人士。
他们从未离开过如今居住的城镇,甚至是土生土长、社交关系一目了然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是那个从古里耶逃出来的神秘人。
但他们也并不是一无所获。
那些买家中有一个极其突兀的存在:
一名一百三十岁的老人,也是被人称为2c世纪最典型的“行尸”——一生浑浑噩噩,什么都没做过,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像一具被科技浸泡得太久、连欲望都蒸发了的活标本。
这样的人,为什么要购买古里耶文的拓片?
余庆的直觉被触动了。他推测,老人大概率只是个幌子,是替背后那些真正想毁掉刻文石头的人行事。他们借他之手获取资料,想要细细研判其中究竟泄露了多少秘密。
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线索!
胜天组织随即启动暗中调查,调用三颗低轨道侦察卫星,将他牢牢锁定在监视网中,连飞入他院中的一只仿生蚊子都没被放过。
可进一步的观察只带来更多困惑:此人三十年来未曾与任何人类有过实质往来。每日由十八名类人姝将他从房间抬至庭院,换换空气,晒晒太阳,仅此而已。
他惟一的“爱好”,是反复抚摸类人姝冰冷的仿生皮肤,日复一日,像个陷入循环的诡异仪式。
余庆让娅时回溯交易发生时的周边环境变动:“看看那天,附近有没有什么可疑的‘杂音’和反常的动静。”
娅时筛查海量数据,终于捕捉到一缕异常:就在行尸购买电子拓片的同一时刻,距他八百米外的一座无名小山丘上,出现了一个背包客。
“不对,”余庆凝视着模糊的影像,“这年头,谁会去爬一座连名字都没有的野山?”
“可这世上什么怪人都有……”娅时迟疑地说。
“不是怪不怪的问题,”余庆放大那人背包的轮廓,“那背包的结构不对——它不是普通的户外装备。从这里切入,挖下去。”
模型运算很快推断出结果:那背包里没有食物和水,也没有露营用的恒温帐篷之类的装备,而且有难以追踪的定向高速数据流扰动。
欲盖弥彰。如果对方堂堂正正地购买,反而不会引起注意。如此大费周章,恰是不打自招。
因此,找到那个登山者,以及他最终将数据传给了谁,成了追查的关键。
余庆下令动用胜天公司的“四维成像”系统,对交易发生时整座山体及周边区域的电磁、光学与物理运动数据沿时间轴进行重构。
影像中的登山客做了面部伪装,难以辨认,但其背包的轮廓经增强模拟后,被识别为一种老式的便携情报中继包——专用于定向、瞬发、难以截获的数据传递。
“信号是定向发射。接收端不可能在八百米外那个行尸的院子里,强度不够,也容易被他的基础防护系统记录。”余庆冷静地分析,“信号的目标一定就在山上。或者,那只是整个链条的第一环。”
娅时迅速调整侦测策略,将卫星与传感网络集中投射以小山为中心、半径1.5公里的区域,搜寻任何微小的数据共鸣与物理异常。
果然,她捕捉到了:就在登山者抵达半山腰一处岩壁的同时,山脊另一侧的一座废弃气象监测站外架上,一个伪装成鸟类的微型传感器悄然启动。
空间粒子扰动分析显示,该传感器进行了一次仅持续1.7秒的高频数据握手——它不属于任何已知机构,却完美地隐没在环境杂讯中。
“跳板!”东好脱口而出,“登山者发数据给这个废弃站点,再由它二次转发!只要摸清这站点的历史连接和能量来源,我们就能……”
逆向追踪这条幽灵线路的路径,胜天的量子计算中心模拟出上百种可能的数据出口。
最终,一种隐蔽的传输模式被锁定:数据经中转后,汇入了七十公里外一个大型自动化数据交换中心。每日数百万条的数据流中,这一次微小的、异常的数据注入,如同水滴落入海洋。
整个计划精密得像一场神经外科手术。对方没有接近行尸,也没有直接触碰他的终端,而是远程劫持其数字身份,再借道荒山与废弃设备完成传递。
这样追查下去费时费力,却可能徒劳无功,甚至掉入了对方计算之中。
余庆意识到必须跳出原有的逻辑:“有时候你想看清一件事,不是越接近它越好,而是要先远离它。”
他提出转变思路:不必执着于“谁买了拓片”,而是想“他们买了拓片之后要做什么”。
常生回应:“当然是要研判那些古里耶刻文到底泄露了多少机密。”
“所以拿到拓片的第一时间,他们一定会紧急召集会议,”余庆接着说,“这些人一定有负责破译的人员或类人姝,早在之前我们公开古里耶文资料时,他们应该就已下载数据……”
“也就是说,如果在行尸‘购买’拓片后不久,某些之前获取过古里耶资料的人突然离开常居地,或出现异常密集的影像数据交互——那么他们,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我推测他们不会使用全息会议这种易泄密的方式,更可能线下聚首、交头接耳讨论。”余庆目光锐利起来,“把目标人物出现后相继前往的所有地点做交叉比对——我们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但这运算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