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国际军校论坛的邀请(三章合一)(2/2)
接下来的日子,苏寒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
他不仅要消化吸收陈教授资料里的精华,完成日常课程和训练,还要抽出时间强化军事英语,查阅往届交流活动的资料,分析外军主要军校的训练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对手情况。
306宿舍的夜晚,討论的话题也常常围绕著这次国际交流。
“苏寒,我听说西点那边有个叫杰克逊的,据说体能和射击超强,连续两年在他们校內比赛拿冠军。”
“毛子那边,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人也不好惹,作风彪悍得很。”
“倭国的防卫大学,学员纪律性极强,细节抓得很死……”
李振、王涛和刘斌纷纷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给苏寒,虽然这些信息可能滯后或不完全准確,但代表了战友们最真诚的支持。
正式通知很快下达,出发前的集结地点定在国防科大的综合训练中心。
这天上午,苏寒提前十五分钟抵达,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在那里了。
一名肩扛上校军衔、身材精干、目光锐利的中年军官正站在场地中央,他身旁站著六名同样穿著常服、气质各异的年轻学员。
不远处,还有三名穿著便装,但携带专业摄影器材的人员,以及几名负责协调的校级军官和士官正在清点几个贴著封条、印有“军事装备”字样的特殊箱体。
苏寒快步上前,向上校敬礼:“报告!进修中队学员苏寒,前来报到!”
上校回礼,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打量了一下苏寒,点头道:“苏寒同志,你好。我是这次代表团的带队负责人,学校作战指挥系的秦风。”
“秦上校!”苏寒立正应答。
秦风的名字他在校內有所耳闻,是学校里有名的少壮派教官,参与过多次重大演习的导调评估,理论水平和实战经验都很丰富。
“来得正好,先认识一下你的队友们。”
秦风侧身,介绍起身旁的六位年轻学员。他们清一色都是国防科大即將毕业的大四学员,是各个专业的翘楚。
“这位是指挥自动化学院的李明浩,擅长战略分析和战役指挥推演。”
一位戴著眼镜,看起来沉稳睿智的中尉上前一步,与苏寒握手,“久仰大名,苏寒同志,期待合作。”
“这位是电子对抗学院的王婧,我们的电磁频谱管理和通讯安全专家。”一位英姿颯爽的女上尉微笑著伸出手,眼神中带著好奇与审视。
“这位是国防工程学院的赵猛,爆破和军事工程专家,力气活和构筑工事找他。”一个身材壮硕、皮肤黝黑的中尉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用力握了握苏寒的手。
“信息系统学院的周锐,战场数据链和网络攻防是他的强项。”一位气质精干、眼神敏锐的学员敬礼示意。
“空天科学学院的孙宇,我们的『太空哨兵』,对航天侦察和导航定位有深入研究。”一位身材挺拔的学员介绍道,带著技术军官特有的严谨。
“最后这位,是气象海洋学院的陈璐,负责战场环境分析和预报,可別小看天气对现代战爭的影响。”一位看起来文静但目光坚定的女学员补充道。
这六人都是科大本届大四学员中的佼佼者,代表了学校在不同军事技术领域的顶尖培养水平。
他们看向苏寒的目光中,除了好奇,也带著一丝挑战的意味。
毕竟,苏寒的名气太大,而且是以“特殊身份”加入的进修学员。
苏寒不卑不亢,与眾人一一见礼:“各位班长好,我是苏寒,来自粤州军区,现在在指挥军官进修班学习。这次交流,请多指教。”
这时,那三名便装人员也走了过来。
为首的一位四十多岁,气质干练的女性微笑著开口:“秦上校,各位同学,你们好。我们是央妈军事频道的报导团队,我是记者兼本次隨行报导组组长,杨帆。”
她指了指身后两位年轻的同事,“这是摄像张磊,编导刘倩。这次交流活动,国內民眾非常关注,我们將负责全程的记录和报导,希望能將各位的风采完美呈现。”
“杨记者,辛苦了。希望我们合作愉快。”秦风与杨帆握了握手,显然之前已经对接过。
相互介绍完毕,秦风將眾人召集到一起,神色严肃起来:“同志们,人都到齐了。这次赴美参加国际军校论坛,意义重大。我们八人,全部来自国防科大!”
“我们代表的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华夏军队的形象和未来。在交流中,要秉持学习借鑑、友好竞爭的態度,既要展现我们开放自信、科技兴军的风貌,也要在涉及原则和国家荣誉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关於装备运输,”秦风指了指旁边那些密封箱,“我们已经按照国际惯例和对方要求,办理了全部手续。”
“所有参展和用於比试的轻武器、光学器材、单兵通讯设备等,都將通过外交渠道,由专门的军事运输机押运,与我们同期抵达。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由学校的后勤部门同志负责跟进。”
苏寒看了一眼那些箱子,里面应该就有他熟悉的95-1式自动步枪、92式手枪以及一些新型的单兵数位化装备。
这种由学校和国家层面共同负责运输保障的感觉,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此次任务的分量。
出发当天,天色微亮。
代表团全体成员,包括秦风上校、七名学员、央妈报导组三人,以及几名负责联络和后勤保障的学校工作人员,在机场的军方专用区域集合。
所有人都换上了笔挺的常服,精神抖擞。
那批装备箱已经提前装机。
他们將乘坐一架包机,直飞鹰酱。
秦风上校做了最后的动员:“登机后,大家可以再熟悉一下交流活动的日程和注意事项。记住,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来自同一所母校——国防科大!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形象。遇事冷静,互相支持。”
“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七名学员,包括苏寒在內,齐声应答,声音在空旷的机场显得格外响亮,带著科大学子特有的自信与豪气。
杨帆记者示意摄像师张磊开机,记录下这齣征的一幕。
镜头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最终在苏寒身上停留了片刻。
这个年仅十九岁,却已承载了无数传奇和期望的年轻士兵,此刻眼神平静,却仿佛蕴含著风暴。
通过专门的通道,一行人登上飞机。
机舱內很宽敞,显然是经过特殊安排的。
飞机缓缓滑行,加速,最终昂首冲入云霄,向著大洋彼岸的目的地飞去。
舷窗外,祖国的山河逐渐缩小,最终被云层覆盖。
坐在他旁边的李明浩递过来一份资料:“苏寒,这是西点军校最近几届学员在『桑赫斯特竞赛』中的表现分析,以及他们指挥系几个知名尖子生的背景,你看看,可能对后面的推演和技能比拼有参考价值。”
苏寒接过,道了声谢,迅速翻阅起来。
其他队员也大多在低声交流,或查阅自己专业领域的资料,或闭目养神,调整状態。整个团队虽然专业背景不同,但此刻目標一致,氛围严肃而专注。
央妈的杨帆记者则在不打扰大家的情况下,进行著一些简单的採访和素材採集。
秦风上校巡视了一圈,看到队员们迅速进入了状態,满意地点了点头。
飞机穿过晨昏线,追逐著太阳,一路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