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章 签到研究所,科技树萌芽(2/2)
他毫不犹豫,將刚刚获得的所有知识——尤其是那份烫手的残缺图纸,如同最珍贵的孤本秘籍,迅速且小心翼翼地存入系统空间深处,並打上重重精神封印。做完这一切,他才感到一丝微弱的安全感。
身形再次融入浓稠的夜色,杨不凡以比来时更快的速度、更谨慎的路线撤离。风声在耳边呼啸,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波澜。
回到四合院,悄无声息地翻窗进入自己小屋,反手关紧窗户。冰冷的墙壁隔绝了外界的寒气,却无法冷却他沸腾的思绪。他点亮煤油灯,昏黄的光线在简陋的书桌上投下摇曳的影子。铺开一张粗糙的草纸,他拿起铅笔,手指因为激动和残留的后怕而微微颤抖。
知识在脑中奔涌,超越时代的材料学原理与修真者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如灵力浸润强化、符文嵌入改变物性等)相互碰撞、印证,迸发出无数奇异的火。
铅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线条由生涩迅速变得流畅、精准。很快,一张结构清晰、標註著关键尺寸和材料要求的图纸跃然纸上。
图纸顶端,杨不凡用他那融合了理工博士严谨与少年人刻意模仿的字体写下標题: 新型复合材料碳素纤维增强树脂基鱼竿设计方案(初稿)
图纸下方,他另起一行,写下几行小字,像是设计说明,又像是某种宣言:
```
核心思路:
1. 以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或当前可替代的优质玻璃纤维/竹纤维)为筋骨(承载主体)。
2. 以环氧树脂体系(需优化固化工艺与增韧配方)为血肉(基体,传递应力,保护纤维)。
3. 关键节点(导环座、手柄接口)借鑑『榫卯』与『层叠复合』理念,应力分布优化。
4. 整体锥度流线设计,重心后置,提升操控感与抗弯强度(参考空气动力学初步原理)。
5. (预留)內部微通道设想:未来可尝试灌注微量『灵力浸润』树脂?探索材料『附魔』可能性(待验证,极度危险,仅理论推演)。
目標:
强度:远超当前市售竹製/玻璃钢鱼竿(目標:提升300%-500%)。
重量:大幅减轻(目標:减轻40%-60%)。
韧性:抵抗大鱼衝击力,不易脆断。
手感:更敏锐感知水下动静。
材料来源:碳纤维暂无,需寻找替代(高强度麻纤维?特殊处理竹片?)。
树脂配方:需实验摸索(参考签到知识库中『高分子改性』章节)。
工艺:手工卷制为主,关键在纤维排布精度与树脂浸润均匀性。
先为老爹(杨爱国)同志打造一根『四九城最强鱼竿』,实战检验理论可行性。闷声发大財,从改善家庭渔获开始。 警告:可控图纸与研究所深处的『东西』列为最高机密!绝对封存!当前阶段,鱼竿即『核弹』!
最后一笔落下,杨不凡放下铅笔,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一口气。他看著图纸上那根存在於构想中的“超级鱼竿”,眼神复杂。
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是他將超前科技知识落地的第一步试探,是他在这个特殊年代里,为自己和家庭未来埋下的一颗微小种子。它承载著超越时代的材料智慧,也包裹著一个筑基修士对力量与生存的谨慎权衡。
用超越时代的材料学知识,去造一根鱼竿?
这操作,够修真,也够50年代。
杨不凡嘴角勾起一抹奇异的笑容,带著点理工男的执拗,带著点穿越者的荒诞感,也带著点筑基修士初窥世界另一面后的深沉。
“老爹,”他对著图纸,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低语,“您这钓鱼佬的春天,儿子我……先给您用科学(和一点点玄学)安排上了。”
昏黄的灯火下,图纸上的鱼竿线条仿佛活了过来,无声地指向一个融合了钢铁、符籙与未来科技的可能方向。窗外的四合院依旧沉睡,鼾声、梦囈、老鼠的悉索声交织成最平凡的夜曲。杨不凡吹熄了灯,屋內陷入彻底的黑暗,只有他眼中,闪烁著唯有筑基修士才能拥有的、洞察幽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