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缓慢推进的农机厂(2/2)
午夜过后,眾人站起身,身体疲惫,神情却振奋。
周三江望著桌上的草案、计划书、职责清单,语气低沉坚定:“农机厂和工艺厂、分拣厂不一样。投入的资源,產生的价值,甚至对国家宏观经济都会有影响,还是原来的那一套,要干活先搭班子,先把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人凑起来。”
孙颖握紧笔:“书记,我们干得过来。”
一场真正的战役,即將打响。
“这要是书记亲自跑这些事,我估计他早被烦死了。”
在回程的车上,孙颖靠著车窗,疲惫地笑了笑。
“书记那个性格最不喜欢麻烦事的,你让他去弄这些,他寧可不开这个农机厂了。”经过无数次的会议和研討,农机厂的落地推进依旧缓慢,目前唯一能確定下来的就是厂子的名字:京造农机厂。而就是这么简单的五个字,足足开了3场会。
秦淮茹递了一杯热茶:“你还年轻,就你这干劲儿,所以三江才把你放在第一副厂长的位置上,京造农机厂不是京景工艺厂和六道口分拣厂这种三江自己搞出来的小玩意,但是生產线设备就是600多万美金,在考虑后续的配套设备以及相关的人员,这可是一顶一的大厂,22岁的副厂长,副处级干部,这些担子就应该你来背。”
孙正峰打趣:“要我说,书记一眼看穿这些老爷们的办事风格,就按照这个节奏,京造农机厂不拉锯两三个月没完,你看看现在,哪个部门我们不是跑了两三次?一件事反反覆覆的开几次会。”
孙颖轻轻嘆口气:“但好歹,一汽这边进展还算顺利。幸好书记提前告诉我了——快进快退,省得牵扯。否则一汽那边如果慢一点,我就要被扯进两个泥潭里,然后两头跑了。”
孙正峰和孙颖都有机关工作的经验,但是这么高层次和复杂的事务还是首次接触,真的是举步维艰,还不能说他们错,因为没有经验,经不起失败,所以必须反覆论证。
大到场地的分配,经费的拨款,小到一个车间主任的安排,牌匾的样式,反反覆覆,几乎都要开上几次会,才能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见,然后是更大范围的討论和论证会,最后才会在领导们轻飘飘的话语中落定,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作为实际串联几个部门、落实具体事务的孙颖、孙正峰乃至於秦淮如,都被折磨的不要不要的。
实际上,还是工艺厂和分拣厂的模式干扰了他们的判断,周三江虽然很少去管具体的事务,更是连厂子都没去过,但是从建厂的定位和发展目標,每周的例会沟通和方向调整,全部的事情都在他的把握之中,往往寥寥数语就决定下来。
接下来无论是难也罢,简单也罢,孙正峰、孙颖、李丙先、周煒,乃至於各个部门的主任乃至於下面的科长,就是咬紧牙关努力干就是了,事实证明了周三江的真知灼见。
还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分拣厂从六道口一个小小的附属厂,从最初只有周三江和孙正峰两个的小厂,发展到了如今全国各地总分厂合计15,员工人数过千的规模。並且业务模式健康,利润虽然微薄,但是风险极低,基本上可以继续复製下去。
孙正峰有把握把分拣厂在1年內,扩充到百厂的规模,目前制约发展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储备跟不上了。
正因为分拣厂如同滚雪球一样的快速发展,孙正峰基本上不在关注其他的项目,工艺厂也好,如今的农机厂也好,就是前期帮忙一下,就无力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