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一条腿扛起一座山(2/2)
在厂门口搭了帐篷,放了厂里的宣传册,以及成桶成桶的凉茶。宣传部的两名干事从早到晚的守在帐篷里,这就不得不提这个时代的奉献精神了,两名干事天不亮就守著帐篷,直到夜深了才收摊回去,没叫苦没叫累,甚至都没用孙正峰去安排。
当孙正峰夸著一男一女的两名干事的时候,引用了他们原话“这就是宣传部的第一个阵地。”是的,这同样是两名有著从军经歷的退役战士,有著极高的荣誉感。
正因为这两名干事的尽职尽责,正因为分拣厂摆出来的这副前所未见的態度,让每一个来到分拣厂的群眾都满意而归,两名干事就如同导游一样,带著群眾沿著厂门口的墙壁,一张张的去讲解张贴的宣传內容,身残志坚的李丙先,革命功勋后代却深入一线的孙正峰,青年学生柳依依和柳婷婷、烈士后代王文鼎,烈士遗孤孙李氏,年逾古稀依旧工作不停的耿大爷……
这些被掛在了墙壁上的先进事跡,並不伟大,和烈士陵园中那种肃然起敬的伟大不同,但是他们每个人却又足够伟大,年仅14岁的王文鼎,是烈士王伟的独生子,母亲身体不好常年臥床,王文鼎从8岁起就肩负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年仅14岁就厂子破格的招收为工人,年纪虽小,个子虽矮,但是无论是工作態度,还是实际的结果都不比人差。
分拣厂那粉刷的雪白的墙壁上,长长的一溜都是这些人和事。直到来到这里,听著宣传干事小张和小陈两位的介绍,四九城的老少爷们才知道,李丙先不是个例,只是分拣厂这些人中的一员。
还有跟多跟风前来採访的报社才发现,他们想要的资料,分拣厂早就准备好了,那本厚厚的小册子有著他们想了解的全部,小张和小陈的嘴里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是如此的感人,不同於以往那些伟光正的形象,这些普普通通,甚至衣著骯脏的工人们,是如此的平凡又真实。而正是这样真实的事跡才让人感动,因为无论是记者,还是来到分拣厂的四九城居民们,也都是普通人。
一夜之间,分拣厂似乎就火了,这个时候很多城市地区才发现,原来他们这里也有分拣厂,只不过不叫六道口,有的叫保定第一分拣厂,有的叫郑州第一分拣厂……而这些分拣厂也是和六道口一样,除了在门口贴著李丙先之外,也都张贴著各自厂里的优秀代表。
一时间,分拣厂的职工似乎成为了优秀和卓越的代名词,分拣厂似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符號,一个为国家风险,为人民分忧,为军烈属提供保障,为伤残人士提供服务,为困难家庭提供岗位,为……
隨著李丙先的事跡被宣传,后续的人物事跡也在各地的报刊跟踪报导中被报导出来,人们才发现,李丙先是分工厂的优秀代表,但同样的,他的身后跟隨著同样优秀的一群人。如果说《新青年》对李丙先的报导,引发了人们对於分拣厂的好奇,第二波各地报刊对於分拣厂优秀员工的报导则引爆了人们的好奇。
在好奇心达到顶点的时候,第三波的报导发出来了,这次不再是那些令人可敬可佩的人物事跡了,而是冰冷的数字,但这冰冷的数字背后,却绽放著人性的光辉和让人心惊的成就。1953年5月1日掛牌运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开设分厂27家,在职员工合计5332人,残障人士845人,占比15.85%;军烈属1722人,占比32.3%……
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招工人群,让全国上下对於分拣厂的崇敬达到了顶点,《新青年》的报导是周三江刻意安排的,第二波的报导是各地报刊主动找上门,撞上了周三江的提前准备,而第三波则是分拣厂在各地的上级部门再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