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舰载机攻关之路(1/2)
1971年12月,凛冽的寒风裹挟著江南大地特有的湿冷空气席捲大地。
肖镇站在金陵卉学校的窗前,凝视著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眉头紧锁——海军舰载机项目已到关键阶段,而此时国內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一切研发都要基於未来航母的设想与需求,这无疑给本就艰巨的任务增添了巨大挑战。
但他深知,舰载机必须先行突破,才能为后续航母作战体系奠定根基。
总不能舰等人吧,去巴西培训的舰载机飞行员和航母各工作模块的机师、服务团队等人已经去巴西培训两、三个月了,那边需要两年多三年的时间。
时间看著很多,不过一忙起来时间其实很紧的。
专机衝破厚重的云层,降落在盛京机场。
迎接他的是601所王所长与一眾科研人员,寒风將他们的脸颊吹得通红,眼神中却满是期待与焦虑。
肖镇没有丝毫停留,直接驱车前往研究所会议室。
室內,巨大的白板上贴满了空优版j9a的设计图纸,红蓝標记的修改意见层层叠叠,投影仪正播放著基於未来中型航母甲板尺寸与弹射、拦阻系统参数的飞机性能模擬数据。
这些东西已经是根据天河3號超级计算机跑大数据跑了一年多更改后目前最新的各项参数。
“肖总,咱们开始?”601所新上任的王所问到
其他的尸位裹腹之辈和很多嗡嗡嗡上位的傢伙,全部被军部相关部门已经彻底清理出去了。
“我们没有现成的航母参照,但必须超前设计。”肖镇指著图纸上的机翼摺叠方案,声音沉稳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坚定,“假设未来航母甲板长度320米,弹射距离100米,我们的舰载机必须在这个条件下实现安全起降。
空优版的升力係数在短距起飞时会下降40%,必须重做气动布局。
从现在起,风洞试验每小时出一组数据,所有人轮班,通宵作业!”
零下20c的风洞实验室里,肖镇与技术员小张紧盯试验模型。
当第18版模型在风洞中吹出理想涡流时,小张激动得打翻了保温杯:“肖总!升力係数提升到1.85了!”
然而喜悦並未持续太久,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摺叠机翼的结构强度在模擬著舰衝击力下出现疲劳裂纹。
团队连续72小时排查,最终通过採用鈦合金蜂窝夹层结构和新型复合材料连接件解决难题。
发动机车间內,改进后的涡扇 - 8b引擎轰鸣震耳。
肖镇盯著仪錶盘,突然皱起眉头:“在模擬弹射过载下,发动机喘振频率过高!”
他连夜召集发动机团队,办公室里堆满图纸,眾人用粉笔在地板上推演公式。
当晨光透进窗户时,他们终於找到通过优化压气机叶片角度和燃油喷射时序的解决方案。
此时,白市驛602所颂文团队带著航电研究团队和相关设备紧急支援。
在临时搭建的联合实验室里,肖镇召开协调会:“没有航母电磁环境实测数据,我们就用最严苛的標准建模!
雷达要穿透海杂波,飞控必须在强电磁干扰下保持稳定!时间紧迫,这是死命令!”
雷达实验室中,工程师老周盯著屏幕上跳动的雪点急得直挠头。
肖镇接过滑鼠操作:“试试多频段切换结合自適应滤波算法!”
经过48小时的代码调试,第二代金陵卉相控阵雷达终於在模擬的航母强电磁环境下,稳定捕捉到200公里外的目標。
而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同样艰难,在模擬著舰试验中,系统多次出现误判。
颂文团队带头人陈工急得眼眶发红,肖镇却冷静分析:“把航母运动的六自由度参数加进算法模型,同时增强冗余备份系统!”
三天后,飞控系统在模擬航母纵横摇15度、上下垂盪3米的复杂工况下实现精准著舰引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