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阿根廷淬炼:从探戈到战舞1(1/2)
1980年3月,阿根廷服务团成员徵选的消息传到国防理工大学时,正在读研的赵崢心头一动。
他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痴迷和对大航海时代的研究热情,促使他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外,选修了“西班牙语”。
这份兴趣,此刻成了他通往南美大陆的敲门砖。
毕业后,赵崢进入创新研究院,专注於复合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
然而,在国防理工这所特殊的军校里,他还有另一个响亮的身份——老创新园区学生志愿护校团的团长。
这所培养共和国尖端人才的摇篮,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苛:专业学识与军事素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赵崢带领的“书生队”,曾与隔壁被戏称为“要饭的”西山特种学院那些肌肉賁张的学员们,在军事比武场上杀得难解难分。
训练大纲一致,比拼的就是意志、智慧和团队协作。
赵崢正是在这种极限对抗中,淬链出了远超同龄人的优秀。
他们这一届博士毕业时,破天荒地涌现出七位直接授予中校军衔的佼佼者,赵崢赫然在列。
当保利国防资源公司与阿根廷的军贸大单尘埃落定,需要组建一支精干的军官服务指导团常驻阿根廷时,工作仅四年半的赵崢,凭藉过硬的技术背景、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耀眼的中校军衔,成为了第一人选,被任命为服务团团长。临行前,他的军衔更是提前晋升为空军上校。
这份任命的分量,远超赵崢的预期。他先是被顶头上司、创新產业基金会的刘菊香主任亲自喊去谈话。
“小赵,”刘菊香神情严肃,目光中带著期许,“阿根廷项目,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履行合同,更关乎我们军工產品的声誉,关乎国家形象。
你是团长,要把队伍带好,把技术教透,更要展现出我们华夏军人的专业和风骨!”
“请主任放心!”赵崢挺直腰板,声音鏗鏘,“保证完成任务!”
更让赵崢心跳加速的是,他隨后接到了通知——他的“人生偶像”,传奇般的肖镇院士,要在渝州白市驛航空基地见他!
“肖院士……要见我?”赵崢拿著电话听筒,一时有些难以置信。
肖镇的大名,在国防理工乃至整个军工体系,都是如雷贯耳的神话。
他早已卸任校领导职务,专注於国家最尖端的项目,据说已经六年没有亲自带过博士生了,只因没有能入他法眼的“超级天才”。
能被肖镇“翻牌子”,本身就意味著这次阿根廷之行绝非简单的售后服务那么简单。
带著激动与忐忑,28岁的赵崢与精心挑选的25名服务团骨干成员,乘坐c909公务机降落在白市驛基地。
一行人怀著朝圣般的心情,被引领著与肖镇共进午餐。
席间气氛轻鬆,肖镇毫无架子,谈笑风生,询问著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对阿根廷的了解。
更让这些年轻军官们瞠目结舌的是,饭后肖镇竟笑眯眯地给每人发了一本小册子——《阿根廷攻略100问》。
赵崢好奇地翻开,前面的內容还算正经,涉及文化习俗、注意事项。翻到后面,一条提示赫然在目:“如遇热情阿根廷女郎『生扑』,请务必做好防护措施,安全第一!(建议隨身携带安全套)”
“噗……”不知是谁先忍不住笑出声,紧接著整个餐厅都爆发出一阵压抑的鬨笑。
赵崢也忍俊不禁,看著肖镇促狭的眼神,心中暗道:果然,只有咱们这位不拘一格的肖院士,才能干出这种事儿来!
饭后,赵崢被单独请进了肖镇那间令人敬畏的专属办公室。
目光所及,文件柜上贴满了“机密”、“绝密”的標籤,空气中仿佛都瀰漫著无形的压力。
“放轻鬆,小赵同志。”肖镇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似乎看穿了赵崢的拘谨,语气温和,“坐。叫你来,就几句话。”
赵崢依言坐下,腰杆依旧挺得笔直。
“这次去阿根廷,”肖镇开门见山,眼神变得锐利,“记住你们的身份和任务:军官服务团。核心是『服务』和『指导』。合同怎么签的,就怎么执行。
无论国內国外有什么风吹草动,你们要做的,就是一丝不苟地把技术教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掌握、会用。明白吗?”
“明白!保证教会,绝不含糊!”赵崢沉声应道。
“嗯,”肖镇满意地点点头,拿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卖出去的东西,对於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已经是过时的了。
所以,技术上不用藏著掖著,放心大胆地教。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诚意和专业。”
他放下茶杯,目光直视赵崢:“你们团里都是好苗子,是国防理工的精英。
到了那边,你这个团长就是主心骨。
不仅要管好业务,更要带好队伍,让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地去,完完整整地回来。”
最后,当赵崢起身告辞时,肖镇绕过办公桌,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力道传递著沉甸甸的信任和期望:“好好干!我和刘主任,还有祖国,等著你们平安凯旋!”
“是!请院士放心!保证完成任务!”赵崢立正敬礼,心中热血翻涌。
初抵南美:热情与懒散的碰撞
服务团抵达阿根廷后,最初的两个月,充满了异域风情与意想不到的挑战。
他们一身笔挺的70式军服,英姿颯爽,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確实引来了不少热情奔放的阿根廷女郎注目和搭訕。
服务团的年轻军官们虽然面红耳赤,但都牢记著纪律和此行的使命,保持著专业和克制。
然而,当他们真正深入阿根廷国家军事训练基地,开始接触培训对象时,巨大的落差感扑面而来。
“上帝,他们这作息时间表是摆设吗?”副团长李强看著训练场上稀稀拉拉、哈欠连天的阿方学员,忍不住低声吐槽。
“集合哨吹了三遍,人还没到齐一半,”负责战术训练的少校王海皱著眉头,“这组织纪律性……比咱们大学军训都不如。”
“下午茶时间雷打不动,训练时间弹性十足,”
负责装备实操的工程师张伟无奈地摇头,“这工作效率……难怪肖院士说『跳舞的民族没前途』。”
赵崢將这一切看在眼里,忧在心头。
这种散漫的作风和低下的效率,別说完成复杂的合成化演练和装备维护,就是最基本的训练任务都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他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否则整个服务任务將流於形式。
破局:一场豪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